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高校师生员工严格开展核酸检测,开学入校时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 详细 ]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小学生上课时可不佩戴口罩;高校大型活动原则上应安排在室外举办。 [ 详细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晓明在发布会上表示,开学将压实北京各区各高校责任。 [ 详细 ]
王登峰介绍,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秋季开学返校标准,逐校评估开学返校条件,不达要求不能开学。 [ 详细 ]
北京市教委坚持比社会面防控更加从严从紧的原则,提出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明确的返京返校要求。 [ 详细 ]
学生减负是个重大的课题,需要对负担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同时也需要对如何减负进行积极大胆的实践探索。 [ 详细 ]
8月24日,教育部召开2021教育金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 [ 详细 ]
要防止把劳动教育窄化为上课,或者泛化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防止把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过去的劳技训练混为一谈。 [ 详细 ]
高校要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同时鼓励支持各地和中小学根据需要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 详细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 详细 ]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指出,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中重大主题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顶层设计。 [ 详细 ]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指出,重大主题涉及的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大中小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有限,必须加以转化,不能简单照抄文件或贴标签。 [ 详细 ]
8月24日,教育部举行2021教育金秋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 [ 详细 ]
8月2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表示,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研究制定了系列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 [ 详细 ]
7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关情况。 [ 详细 ]
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5天都要进行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17:30,下一步调整到18:00。 [ 详细 ]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丁大伟介绍,暑期托管服务主要是帮助家庭确有需要的学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托管服务,学校不能强制学生参加,更不允许动员不参加。 [ 详细 ]
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 详细 ]
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学生、465.6万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 [ 详细 ]
7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关情况。会上介绍,为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 [ 详细 ]
6月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发布年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详细 ]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语言文字领域特殊的一年。 [ 详细 ]
2020年,国内的语言政策研究聚焦特殊年份的特殊问题,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需求,形成一系列热点话题。 [ 详细 ]
2019—2020年的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全球化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 [ 详细 ]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是国内首部立足国家战略性区域的语言生活皮书。 [ 详细 ]
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比2000年的53.06%提高了27.6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 [ 详细 ]
中文国际地位不断攀升,2021年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 详细 ]
高考作文评分理应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而不是鼓励生僻晦涩、炫技式的语言表达。 [ 详细 ]
2020年是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65周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20周年。 [ 详细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表示,最近教育部正在会同公安部起草专门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很快会印发。 [ 详细 ]
6月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并介绍加强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举措。 [ 详细 ]
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禁止带入课堂。 [ 详细 ]
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前款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 详细 ]
考虑到教职工是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主体,专门规定了教师行为管理要求:建立入职查询制度,要求学校不得聘用四类人员。 [ 详细 ]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6月1日签发第50号教育部令,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 详细 ]
《规定》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但是要求学校采取措施,便利家长知道学生的成绩等学业信息。 [ 详细 ]
2021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签发《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就未成年人保护制定专门规章。 [ 详细 ]
《规定》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学校保护”的规定,全面构建了学校保护制度体系,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建立完善了相应专门制度。 [ 详细 ]
5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有关情况。 [ 详细 ]
<< < 9 10 11 12 13 14 15 > >> 共 20 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发布会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