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对此,我国高等院校积极响应,纷纷发力公共卫生等相关学科建设。
2020年11月8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论坛”在长沙举办,与会嘉宾就高等医学教育变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应对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该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55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0)”的组成部分。
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发表致辞,并以《新形势下对中国临床医学教育的反思》为题作主题演讲。她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中,医务工作者的优异表现,显示出了我国医学教育这些年发展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改革潜力。
柯杨从医学教育投入、教育改革、认证制度、专业学位制度、医教协同、医学人文六方面概括了我国近年来医学教育的进步。
一是医学教育投入不可同日而语。过去20余年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先后启动了985、211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医学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医学教育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医学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由于技术进步、社会转型带来的新需求,我国医学教育不断改善,医学教育工作者积极进取,各个学校的发展都有了各自的亮点。
三是认证制度初步建成。过去,医学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一直缺乏评价标准。这些年来,通过诸多专家和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医学教育建立起了与国际接轨的认证体系,这也是医学教育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标准。
四是专业学位制度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原来没有专业学位时,本科医学生继续深造就必须转到科研的轨道上,不利于高水平医生的培养。专业学位制度的设立,为临床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获取高学历、高学位的机会,使得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有了更强的吸引力。
五是医教协同再发合力。在中国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卫生系统在医学生的毕业后教育、执业医师考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医学教育的很多成就都是医教协同的产物。
六是医学人文得以强化。在新时代,必须强化医学人文发展,要让医学重新回到有温度的医学。
同时,柯杨也提到,医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要持续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二是要通过科技进步改进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三是平衡教育与科研的关系,四是解决儿科、全科等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五是学科综合性有待加强。她认为,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还不够,重预防、轻临床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应该着意增强公共卫生和临床的结合,尤其要进行传染病教育,注重实践基地发展,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对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柯杨提出了几点建议:适度扩大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规模,增加医师供给数量;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强化案例教学与三基培训;加强人兽共患传染病教学,提高医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大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投入,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利用线上资源、虚拟教学AI的场景应用,对现有的医学教育进行改进;改革医学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引导高校形成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