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清华附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在线和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跨界视野 铿锵同行—国际化教育校长先锋论坛”在京举行,专家学者、资深和新锐校长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方向。
立校之本,课程先行。会上,清澜山学校校长辛颖,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创始人、校长朱志东,广州外校青藤之桥国际课程项目课程总负责人彭峥,成都外国语学院国际部负责人黄瑜就“课程与教学,教好学生是立校之本”议题展开探讨,本次对话由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国际中学校长黄彦主持。
朱志东:包容并举、尊重个性,培养核心素养,塑造未来人才
朱志东介绍到,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采用国内高中体系课程+AP教学课程这样一个融合课程体系,学生在三年制的学习里,需要在高一阶段完成国内高中数理化生史地政等课程的全部学习,高二高三开始进入选修课的体系。目前学校开设了21门AP课程,同时基于学生本身不断发展的需求,学校也在不断自主研发一些新的课程,比如哲学课、戏剧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等等。基于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学生毕业除了需要完成每一年的必修课之外,必须在几个大类的选修课里至少完成一门学科的学习,然后再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最终达到学校毕业的要求。
朱志东认为,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何去设计,背后反映了校长对于学生培养的理念,课程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如何有效地实施,在于老师怎么理解学校办学的理念,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去真正理解学校在这个阶段想赋予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是非常重要的。共享了这样一个使命和愿景之后,我们应鼓励学生以及老师有更多个性化的方式去实现这样的目的。
黄瑜:课程是车子,教学是GPS,学生是驾驶者,老师是加油站
黄瑜介绍,成都外国语学院国际部的语言课程,是以阅读为基础来进行课程的建构,具有自己的特色。对于课程体系如何实施落地,她认为,最关键的是认同。要让管理层能够认同课程设计的目标,要让老师明白为什么这样设置课程,最后也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在学校这三年你会受到什么样的培训,上什么样的课程,为什么要这样去培养,三年后你能够具备什么样子的能力。有一个概念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何去执行它,如何让上、中、下都能够认同这个理念,并且把劲儿往一处使,这个是最关键的。
彭峥:教师是影响课程有效实施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彭峥认为,作为一所国际化的学校,是否能让学生有民族自信,真正了解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思想引入进来,让学生明白自己来自于哪里,将来有一天回到中国,这是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很重要的使命。
他认为教师是影响课程有效实施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情况下,学校设置了非常好的课程和理念,但老师本身如果没有完全理解理念或者了解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概念,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点是在教师队伍培训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辛颖:多样课程,提供选择;丰富模式,激发内驱力;搭建教师团队,促进学生发展
辛颖介绍,清澜山学校在最初创建的时候,突出了三个特色,也是清华附中一脉相承的特点,比如把体育课程放在首要位置,第二个课程特色就是中文特色,第三个特色是研学课程。她认为,在课程的搭建上要有一个逻辑,首先就是核心课程,IB也好,IP也好,不管是哪一个课程体系,首先要把核心课程想清楚、选好,把它扎扎实实做好,其次是搭建拓展课程,可以涵盖科技、艺术、人文包括俱乐部课程、社团课程等,一定要非常丰富,要能够给孩子们做选择,同时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学校还需要做好课程的指导,帮助家长一起为孩子做好课程指导工作。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他会逐渐聚焦在某一个学科上,需要有一个比较高的研究水平,所以最后的层次叫研究型课程,它可能是很小众的,但是学校也要做好准备,为这些小众的同学提供课程指导。
谈到课程的教学,辛颖介绍,所有的国际化学校相比传统学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小班化,对学生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互动和表达,都会有更多的机会,这些也都要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