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近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印发通知,决定将“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青苔数智融合’协同创新项目”的申报截至日期延长至2019年10月31日。有申报意向的高校及高校科研人员,可继续申报相关课题研究项目。[详细]
10月20日,在乌镇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了2019世界互联网15项领先科技成果。世界互联网大会自2016年首次面向全球进行科技类成果发布以来,至今,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已经发布四次,共63项。[详细]
2019年10月17日,福布斯中国推出了最新的30岁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选出了600位30岁以下的青年精英,包括创业家、杰出的经理人和演艺界、体育、科技界及文化界人士。[详细]
10月15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公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等5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以及“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等2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部分立项项目。[详细]
10月12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通知(教技司〔2019〕245号),决定对能源与矿业、环境与轻纺、土木、水利与建筑等领域的7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进行评估。[详细]
10月10日,教育部科技司正式对外公示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以下简称“优秀成果奖”)会议评审结果。本次评审出的自然科学奖121个、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45个、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29个,共计295个奖项。[详细]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以通知形式发布了教育部决定认定的“2019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此前,教育部已认定了5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加上本次认定的64个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协同创新中心数量已达到123个(包括未公布的首批协同创新中...[详细]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间,高校招生改革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制定更加合理的方案,中国教育在线梳理文章时发现,每一次的高校招生改革政策,都在调整出贴合当下时代发展需求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招生由最初的高校单独招生走向统一招考,高考科目分科制也在不断改进,下面我...[详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从“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转换,向着未来多层次、宽领域、多元化方向发展。[详细]
1872年,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组织的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在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留学生们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连在了一起。新中国70年的奋进之路,离不开留学事业的有力支撑。从高精尖的科...[详细]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才紧缺,教育资源匮乏。那时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此后,我国教育领域开始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基础教育成为国家事业和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详细]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落后而且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生教育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间也经历了不少坎坷曲折。1977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中断了12年的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如今,重新恢复的研究生教育已过...[详细]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2019年重点实验室拟认定名单,拟认定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技术实验室、大数据精准医疗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等30个实验室为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从本次发布的拟认定名单和历届已被认定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被认定的实验室数量上,还是在依托单位的...[详细]
近年来,中外院校合作办学成为教育界新宠。西交利物浦、昆山杜克大学等9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脱颖而出,成为广大考生的优先选择。2017年,160余所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几乎全部录满,部分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投档分数甚至高出了普通类专业,一些优质高校该类专业的录...[详细]
70载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赶超的历史性成就。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卓越成绩,勾勒出一幅不断发展壮大的鸿图。[详细]
在“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高校中,行业特色型大学占1/3;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约占3/4。[详细]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历来都是我国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日前,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与智能工厂” 重点专项2019年度申报项目预评审专家名单。根据名单,本次从国家科技专家库抽取出的77位评审专家中,有41位来自高校,高校评审专家人数占比达到53.2%。[详细]
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办学经费。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每年高校的经费都花在了哪些领域?本文带您一起了解一下“双一流”高校办学经费的来龙去脉。[详细]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是求是科学基金会捐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的知名度较高的奖项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中国的摩尔根”谈家桢院士、“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等中国科学家,都曾获得过该奖项。[详细]
9月7日,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在北京公布,该获奖名单里出现了首位女性得主, 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详细]
教师,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也在培养模式、学历构成、职称评聘制度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详细]
9月12日凌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发布2020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今年中国大陆上榜的高校数量大幅增加,从72个增加到81个 。[详细]
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教育也实现了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的战略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无数教育从业者的长期努力耕耘付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专任教师从1985年的931.9万人,发展至2018年的1673.83万人,增长达79%,这...[详细]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以及促进基础学科建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加直观了解我国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情况,高校科技进展就近10年来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进...[详细]
从立项总数来看,位居42所"双一流“高校前三的高校分别是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及北京大学。[详细]
提起何梁何利科学奖,很多人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作为非政府奖项中知名度最高的奖项,何梁何利科学奖在中国科学界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堪称社会力量创建科学技术奖项的成功范例,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详细]
9月3日,教育部科技司通过教育部网站对外公示了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通讯评审通过项目和青年科学奖人选,446个通用项目和26位青年科学奖通过评审。[详细]
大学四年怎么过?这些校长告诉你们...9月,各大高校的学子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大学校园,迎接他们的是全新的四年大学时光,一切从新的同时也带着一个疑问:“大学四年要怎么过?”,中国教育在线(eoleoleol)整理了十几所高校校长演讲金句,关于初心、关于责任、关于理想、关...[详细]
近日,教育部连续发布了《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和《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连续3年以高校为主体,创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简称“基地”),标志着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正式...[详细]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浦江两岸拉开帷幕,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理念集体亮相。此时,会有很多人问,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小编这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详细]
当前,ESI已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在采用ESI来衡量和评价学科实力,国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最近几年也开始越来越重视ESI指标,越来越多的大学把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定为发展目标之一。[详细]
近日,中国化工学会根据《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条例》和《中国化工学会会士评选工作实施方案》,中国化工学会于2019年4月启动了2019年度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候选人的提名工作。[详细]
近日,中国光学会正式对外公示2019年度会士遴选结果,包括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8位国内外光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当选。截至目前,这个聚焦光学与光学工程等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团体已形成了由36位院士“助阵”的“豪华”阵容,其中,高校院士人数占到55.6%。[详细]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在特区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之际,深圳再获重磅利好加持。[详细]
“双一流”高校在历史上都曾叫过什么名字?中国教育在线根据各高校官网公布的校史记录,整理了42所“双一流”高校的简版更名史,一起来了解一下↓↓[详细]
2019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国际奥赛均已战罢,在今年的化学、数学、生物、物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代表队均斩获第一!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国家队获得了团体第三。一起来看看,今年五支国家队队员名单及各省市、各学校获得奖牌...[详细]
“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是为纪念著名科学家,中国重化学工业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的侯德榜先生,所设立的我国化学领域权威奖项。[详细]
8月9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在京组织召开了“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会”,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京市新一届科学技术奖提名正式拉开帷幕。[详细]
王大珩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是由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出资设立的,国内光学领域最高的奖项,授奖对象为光学与光学工程领域的杰出中青年科技人员。自1996年设立以来,共有23人获得了该奖项,其中有17人为国内高校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全部获奖人数的73.91%。[详细]
<< < 1 2 3 4 5 > >> 共 5 页
高校动态
数读高校
智者汇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数读高校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7-14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7-11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