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竟有这么多主力军大学!盘点2016-2019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背后的高校力量
2019-10-23 10:15:00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作者:

  10月20日,在乌镇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了2019世界互联网15项领先科技成果。世界互联网大会自2016年首次面向全球进行科技类成果发布以来,至今,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已经发布四次,共63项。

  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哪些大学表现亮眼?

  纵观四年来,除2017年共发布了18项(独立发布14项,推荐委员会发布4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外,2016年、2018年和2019年每年均发布了15项。

  在高校的入选项目中,2019年,清华大学团队“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融合天机芯片” 入选;2018年,北京大学“破解信息孤岛的接口高效互操作技术与燕云DaaS系统”和清华大学“CPU硬件安全动态监测管控技术”入选。

  2017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和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的重大应用成果入选;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和广域量子通讯网络入选。

  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技成果离不开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重要贡献;“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科技成果是以清华大学为运营单位,同时由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共同研制完成;光量子计算机及广域量子通讯网络科技成果更是依赖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取得的系列突破性进展。

  入选项目背后,有你不知道的高校力量

  1.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异构融合天机芯片(2019年入选项目)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研发的天机芯,是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它不仅能够支持计算机科学导向的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科学导向的神经形态计算模型的独立部署,还能够支持两者的异构建模,为发展人工通用智能提供了一个计算平台。

  天机芯片具有计算存储融合和去中心化的众核架构,每块芯片含有 156 个计算功能核,约合四万神经元和千万突触。其应用可以推广至自动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2.破解信息孤岛的接口高效互操作技术与燕云DaaS系统(2018年入选项目)

  传统互操作技术采用“白盒”思路,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岛内部实现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手工改造,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难控。北京大学在十余年系统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一端融合特性的反射回路,提出了颠覆式的互操作技术途径-“黑盒”思路,发明了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与高效互操作技术。该技术将信息系统视为黑盒,通过对系统客户端的外部监测与控制来实现系统业务数据和功能的高效互操作,消除了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白盒”依赖,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2个数量级。

  3.CPU硬件安全动态监测管控技术(2018年入选项目)

  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的硬件安全团队就开始关注CPU硬件安全问题,凭借其在芯片设计领域的积累,基于灵活高效的可重构计算芯片架构,提出了“CPU硬件安全动态监测管控技术”。该技术将独立的可重构硬件安全模块引入传统CPU中,通过运行时处理器行为的采集和分析,实时评估处理器硬件安全状况,并对检测到的可疑行为进行预警和管控。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7年入选项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中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广泛服务于行业应用,相继走入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控、气象预报、电力调度、应急搜救等多个领域,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融合,让“北斗+”在万物互联时代迸发无限可能。

  根据国防科技大学发布的信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导航与时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斗团队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芯片就是由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自主研发的。

  此外,武汉大学建立了北斗/GNSS精密定轨定位理论体系,突破了卫星导航定位增强系统全链路的核心技术,研制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NSS精密处理软件平台,构建了我国广域精密定位和地基增强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突破大尺寸、超厚金刚石膜制备技术,研制出世界上最重的人造金刚石板,并攻克金刚石超高导热材料用于极高热流密度散热的核心技术,列装于北斗导航卫星三期工程组网卫星,显著提升定位精度与境内外服务范围。

  上海交通大学集中解决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中的一系列产业发展瓶颈技术问题,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推动和引领了我国北斗导航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

  ……

  5.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2017年入选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构建的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在“玻色取样”速度方面不仅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同时,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100倍,是历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基于单光子的量子模拟机。量子计算机可以用来解决密码破译、大数据分析等问题。

  6.“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2017年和2016年入选项目)

  “神威-太湖之光”作为世界首台并行规模超过千万核、计算性能超每秒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自2016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已在众多科学及工程领域取得100多项应用成果。其中最大的突破,是2016年及2017年以来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的五项扩展至千万核心的全机应用。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表示,机器和应用在一周内夺得两项世界最高奖,毋庸置疑中国在超算的领先地位。

  第一个应用“千万核可扩展非静力大气动力全隐式求解器”,是由中科院软件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研制的,它扩展了综合异构架构的新技术、新方面,使得模拟的显示性能比当时国际上的成果领先了一个量级,可以支持500米全球大气模拟。将这个系统切入到我们的大气模式里头,对于我国精细化模式天气气侯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应用“非线性大地震模拟”,是由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共同研制完成,它突破了机器本身内存和带宽的限制,精巧的设计和高速压迫数据的传输模式,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唐山大地震过程的精准模拟。这一过程对于科学家了解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防震救灾。

  这两项应用无论是算法设计、性能优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创新,将应用和机器完美结合,将机器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7. 广域量子通讯网络(2016年入选项目)

  广域的量子通讯网络就是先用光纤实现城域网,利用卫星实现广域网,利用中继器把两个城市之间连接起来,实现广域的量子通信。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中科院的量子中心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之下,已经实现集成化的量子通讯终端,通过交换实现局域网之间无条件的安全,也可以实现量子网络的推广,目前的能力已经能够覆盖大概6000平方公里的城市,来支持千节点、万用户的主网的需求。为了实现全程化广域量子通信,目前在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之下,正在努力通过对“墨子号”卫星实验任务完成,实现广域量子体系构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377137146 2019-08-13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