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魏士强: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0-06-23 15:35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者: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多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要求我们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育人的高度、力度、效度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以正确方向提升育人高度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紧扣问题导向,进一步压实责任,不断把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

  目标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丰富学识、科学思维,还要有远大理想、良好修为。大学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知识体系搭建和价值观塑造尚未完成,情感及心理活动非常丰富,思维进入最活跃的状态,接触的每一个人、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阶段、所处的每一个场所,都会对其成长产生影响。只有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精心浇灌和栽培,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真学问真本领、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问题导向。这些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当代青年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认可,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但也要看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课程思政、网络思政、教师思政三大攻坚战还未取得全面胜利,理论传授仍存在照本宣科、就事论事的问题,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育人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五大育人主体的全过程链接未完全实现,不同领域的优势育人资源还在各自圈子里循环。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运用好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深入持久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贯通办学治校各方面。

  责任倒逼。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育工作的关键任务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除了受教育者自身努力外,我们还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形成从上至下、由内到外的推动力量。宏观上,省(区、市)要把关定向、统筹指导,扩展育人渠道,把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结起来,围绕一致目标行动。中观上,高校要改变教育是简单知识传授的观念,从课程、科研、实践等方面入手,促进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微观上,院系要充分挖掘各项工作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将其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中,使其由岗位职责逐步转化为育人行为。

  以要素集聚加大育人力度

  思想政治工作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三全育人”就是要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作用,把各类要素集聚起来,通过融入经常、渗入日常的办法,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课内课外资源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程,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打好组合拳,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每堂课都有传播知识和美德的功能,要发挥育人功能,着眼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弄清“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等问题,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蕴含其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校园是富含育人资源的地方,大学要深入挖掘形象、载体、氛围、情感、仪式、使命等要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富有时代感、独具学校特色、符合现代传播特点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其真正沁入学生心中。

  网上网下供给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要紧扣当代大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同信息技术融合,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比如,针对学生乐意表现才能、热衷交流分享、内在需求多元等特点,主动提供网络互动应用和资源。网络资源最重要的是供给,学校要统筹协调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积极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精品文艺文化资源、丰富就业创业资源、日常便利物资资源,服务学生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生活需求。线上的活动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的实践,因此,还要拓展学生锻炼的平台和路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中增长见识、经受历练、收获成长。

  校内校外力量协同。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不是旁观者,不能置身事外。就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看,育人力量集中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部门,其中,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是主力军。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职责,对学生开展政治领导、思想引导、行为教导、学业辅导等工作。此外,家中父母的身体力行、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都很重要。就某一领域工作看,要将育人这篇文章做大,也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比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心理咨询教师要与辅导员、班主任甚至社会专业人员紧密合作,才能实现育德与育心、专员与全员、教育与救治、心域与场域“四个结合”。

  以改革示范增强育人效度

  “三全育人”改革通过试点先行,培育了一批示范区、示范校、示范院系。要巩固这一格局,必须在理念、路径、方法、评价上下功夫,从试点到示范、从局部到全部,把积累的经验和规律进一步推广,不断放大育人效果。

  理念更深化。深化“三全育人”改革,首先要变革理念。当下,一些地方和高校还存在“两张皮”“挂空挡”“空转”的现象,究其本源,是理念认识缺位、不到位造成的。地方和高校要将“三全育人”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来思考,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整个教育事业分离开来,不能脱离学生成长过程和教师教书育人实践来开展工作,要把抽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实在一些,从浅层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共识,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红线的思想共识,遵循“三全育人”鲜明导向的行动共识。

  路径更明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这标志着“三全育人”改革的深化升级,即由载体资源的要素整合上升为体制机制的全新驱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要站在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的育人起点上,持续优化路径,加快建立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等“七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用制度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中,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把点上经验转化为面上模式,及时把实践成果巩固为制度成果。

  方法更精准。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好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和时代发展要求,就必须方法得当,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弄清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践行“一线规则”,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管理服务力量把更多精力用在立德树人上,主动走进课堂、班级、宿舍、食堂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愿意把想法讲出来。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久坚持”,可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主动设置议题,选取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深入思考”,用好实践中的资源,坚持理性原则和情感原则的辩证统一,注重情和义、情和理的交融,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辨明大势、找准方向。

  评价更科学。推进“三全育人”改革,用好评价指挥棒至关重要。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需求侧、管理层等方面,评政治生态,评全面加强的成果和水平,不评花瓶、不评盆景,把评估的落脚点放在育人效果上。要建立内容全面、程序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多元多层测评指标,把开展情况和实施绩效纳入“双一流”建设、教学审核评估、学科评估等刚性评价体系,强化督导考核,让评价硬起来、实起来,让退出机制用起来、转起来,切实解决约束力不强的问题。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注重学生的成长评价和成才评价,通过评价实现资源调度,让育人链条都动起来,最大程度释放育人活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次大考。在这场全民动员、全线出击的总体战、阻击战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牢牢把党旗插在基层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在与病魔的较量中救死扶伤;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默默传递爱与暖;人民群众守望相助,凝聚起共战疫情的强大能量。这是一场各方面力量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战斗,也是一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难得良机,为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积累了丰富素材。我们要把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用好社会大课堂和生活教科书,引导不同主体结合自身经历,加强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生要在身边优秀人物的耳濡目染、良好社会氛围的沁润熏陶中学会自律、自护和守规、互助,也要通过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认清疫情与身处“地球村”的每个人休戚相关,从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心中扎根。

  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必须发挥每个岗位、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教师课堂授、学生自己说结合起来,从中外防疫模式的比较中生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共同做好爱国主义教育这篇大文章,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要挖掘梳理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将抗疫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就业创业等学生成长各环节,引导学生从舍家为国、舍生忘死的故事中体悟人生、感悟力量,为学生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作者:魏士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