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第四届国际智能地下空间大会
2020-12-21 16:01
同济大学
作者:

  12月19日至20日,由同济大学、法国里尔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智能地下空间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上海市公路学会理事长戴晓坚,上海市住房和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方平,上海市普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彭波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同济大学教授谢雄耀、法国里尔大学教授Isam SHAHROUR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季倩倩担任共同主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近200名代表线下参会,线上观看直播人次超过3万人。

  戴晓坚表示,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大家有责任共同推动智能建造和智慧城市的事业,通过资源汇聚、成果共享,让地下空间成为智慧城市重要的一环,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刘千伟表示,步入新时代,上海将更加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更加安全、高效、紧凑、和谐的方式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希望大家相互交流、共同研讨、相互借鉴,进一步推动智能地下空间技术的进步。

  方平表示,近年来,地下空间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正日益拓展人们对地下空间建设和管理的认知。希望同济人在这一领域继续勇立潮头、坚持创新,携手社会大众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地下空间。

  谢雄耀代表大会组委会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代表们表示欢迎。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推动智能地下空间快速健康发展,为助力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追求更为和谐宜居的生存环境,地下空间的建设和利用也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也伴随着重大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并扰乱城市正常运行。

  此次会议围绕地下空间面临的诸多挑战,积极采用智能技术应对,学习和分享来自于全球各大城市政府机构、地下空间建设和运营企业、网络和智能技术提供商、创新性实验室的经验和成果,探讨智慧地下空间在安全性、效率、风险管理、持续性和可及性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创新提高我们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和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围绕“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川藏铁路”等国家战略,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两位院士及29名行业知名专家分享了全球智慧地下空间与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及其在建设、运维方面的创新成果。

  孙钧院士作了题为《浅议人工智能方法在软土地铁施工变形预测和控制中的若干实践》的大会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深大基坑开挖和盾构掘进施工变形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并结合施工实践案例,指出人工智能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预测精度、解决软土地下工程施工难的问题,实现施工的精细化监控与管理。

  陈湘生院士作了题为《地下空间数字化智能建造新发展》的大会报告,介绍了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地下空间数字化规划与设计、地下空间智能化建造、地下空间智能化运维、地下空间智能化管理的最新进展,对地下空间数字化智能建造的多学科融合理论、地下空间数字化智能建造韧性基础理论、地下空间数字化智能建造工程与地质体耦合基础理论等前沿研究进行了展望。

  会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了提高超大城市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技术应用水平的技术和方式,介绍了在开发地下空间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建造、智能运维及智慧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还就安全风险管理及韧性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既有设施改扩建、全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维护等地下空间和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展开了热烈交流。专家们表示,就目前国内外技术发展的现状而言,数字化和信息化研究多应用于对地下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存在着地质模型不齐、分析功能不全、数据采集残缺等短板,亟需解决信息传递不畅、协同工作不力、文件兼容工作困难等三大问题,在从数据到信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等方面,仍有极大的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此次会议得到了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协办单位有上海市公路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运营与维护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岩土与地下空间综合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岩土工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同济大学 2022-06-02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