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2020-08-12 09:28
同济大学
作者:

  8月11日,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教授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受聘仪式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等校领导,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等出席。方守恩为姚期智院士颁发同济大学名誉教授聘书,佩戴同济大学校徽;陈杰致辞并介绍姚期智院士的学术简历。

  受聘仪式后,姚期智院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浅谈”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阐述了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介绍了作为神经网络研究新视角的神经拓扑结构、隐私保护学习以及可控的超级人工智能三个新方向。姚期智院士指出,基础研究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人工智能一些非常亮眼的成果,正是许多年基础研究的累积而成。为了确保未来人工智能有可持续的巨大进步,今天我们更应该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姚期智院士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科学家,被公认为是密码学及量子计算的国际先驱。2000年荣膺图灵奖(计算机科学的国际最高奖),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姚期智院士曾于2019年10月率团前来同济大学访问,与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的专家一起,就双方人工智能研究内容展开学术互动交流。姚期智院士对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围绕“自主与感知”“智能与涌现”“协同与群智”等关键科学问题的发展规划给予肯定,并就如何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给予相关指导与建议,还与科学中心在智能建造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科研合作。

  陈杰表示,当今时代各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我国将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来抓。目前是人工智能发展最好的时代,人工智能研究正处于最为红火的时期。姚期智院士在人工智能领域贡献卓著,具有独到的科学见解。我们非常荣幸地聘请姚期智院士担任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共同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而推动同济大学传统学科进一步改造升级,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报告会结束后,姚期智院士一行在陈杰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一件件展品和一个个实验平台前,姚期智院士表示,同济大学通过科学中心在人工智能方面作出了宏大的规划和努力,是国家在人工智能方面补短板的重要抓手。今后他将继续与同济大学携手共进,共同为推动上海、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创造新气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自2018年12月在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八次全体会议上揭牌成立以来,已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平台和学科建设、重大科学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科学中心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培养我国当前紧缺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力争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着力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等领域的产业变革,努力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

  科学中心现已成功引进一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网络协同制造与智能工厂”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积极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社区治理的共融模式及其科技支撑方案顶层设计”“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多个项目获批;重大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正在稳步推进中;五校协同,跨校双聘,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上海市高峰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继首批118名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之后,今年秋季学期将迎来170名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科学中心选址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内,建设工程被列为2020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

  同济大学2019年获批建设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同年增设的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专业均与人工智能相关。同济大学正在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优势学科和包括人文社科在内的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激发带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新动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同济大学 2022-06-02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