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同济大学方守恩:同济人要带着责任与担当砥砺前行!
2020-03-04 09:52
同济大学
作者: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新学期线上教学的第二天,我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给大家上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我们正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大,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疫情,目前,虽然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们安排今天的疫情防控第一课,就是要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教育部、上海市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判断与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多次主持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要求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近期在全面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的相关会议上专门强调,对上海来说,风险并未减少,战斗远未告捷,要始终绷紧防反弹这根弦不放松,精准有效防控输入性风险、流动性风险、聚集性风险,高度关注境外输入风险。如果松劲了、大意了,就可能“前功尽弃”。

  按照教育部和上海市统一部署要求,学校坚决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学生不返校,最大程度保护师生健康。近阶段,学校坚持一手抓好校园疫情防控,一手抓好线上教学, “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虽然大家身在各处,很多同学暂时只能宅在家中,但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愿是一致的:期盼着战疫阻击战的胜利,期盼着大家早日回到校园!

  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难关之时,同济人如何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如何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学校各项工作中将责任与担当熔铸其中,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党员干部,全力守好“责任田”、护好“一校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在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专项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我和陈杰校长担任组长,各二级单位成立疫情防控应急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院(系)党委书记、院长为本单位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启动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学校也从寒假值班状态立即转为应急状态,疫情防控紧急动员令下,全校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校领导每天在岗带班,关键部门干部每天在岗工作,学校许多机关干部和学院领导毅然取消或中断了在境内外的休假,返回上海居家隔离,为节后疫情防控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四百余名党员干部报名组成志愿队伍以备急需,后勤、保卫等部门工作人员也放弃假期,日夜坚守岗位,各学院和单位也自觉组织力量投身于防控第一线。

  疫情防控开始以来,学校根据疫情发展和上级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疫情防控方案,扎实有序开展了校园各项防控工作。为保障全校学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学工战线每日了解36000余名同济学子的动态并上报相关部门,每天24小时在岗在线,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学校校园实行了控制性开放,执行进校审批、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等制度,守牢守好校门,为校园内每一位师生的健康守好第一道防线。校园内学生公寓和教师校内公寓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谢绝访客,进出均需检测体温。食堂就餐采取错时、避峰、打包自提等方式。在校居住的六百多名师生顾全大局,严格遵守学校规定,克服因封闭管理带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的不便,“宅”在宿舍,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学校也十分关心在各地的学生,特别是牵挂在湖北的同学们,2月7日,我和陈杰校长及其他校领导一起,专门召开了与湖北籍师生网上视频交流会,向他们表达了学校的关心和问候,也对师生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了解答,800多位在鄂师生参加了视频会,他们的积极、乐观的状态也深深感染了我们。

  二、不忘师者初心、守土有责,停课不停教。自2月13日以来,学校各部门教职员工恢复工作状态,以错峰上班、在家办公、线上办公等多种方式,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学校一手抓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严格落实,一手抓新学期各项工作,特别是线上教学工作的周密准备。2月27日,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学校下发了《同济大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通知》。决定从3月2日起,开展教师线上教学,导师线上指导,学生居家进行学习和论文工作。为此,学校从春节以后就开始准备,我们对本学期3541门本科生课程(教学班)和1404门研究生课程全部进行了摸排,根据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就每一门课程的开课时间、课程资源、教师安排、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授课平台等制定了实施方案,一些不便于开展线上教育的课程和实习、实训、实践类课程视后续情况另行安排,其他课程积极推进线上教学。

  学校开展了ZOOM等在线平台的全面测试,学校目前最多可同时开展400门课程在线授课,能满足正常教学的要求。为了确保上课质量,各学院都成立了线上教学领导小组,组织具有线上课程教学经验的教师成立了技术支持小组,指导任课教师实施线上教学;每门课还配备了课程研究生助教,协助教师进行课程视频录制、考勤、答疑等工作;学校信息办建立了Canvas、Zoom、爱课程、超星、智慧树等培训课程,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学校对教师线上教学方法进行全员培训,超过4000人次。在正式开始线上教学前,各门任课老师积极准备,在各个平台上寻找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所使用的授课平台进行测试,完善并上传课件、讲义、作业、练习题等,努力让线上课程更加丰富和生动,做了大量的线上教学准备工作。学生工作部门已经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条件进行了全覆盖调研,对于在在线学习方面确有困难的部分学生,逐一制定了针对性预案。

  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昨天的第一天的线上教学中,教学秩序良好,当天共开设了课程856门,同时最大开课数为239门,同时最多在线7599名学生,一天共计上课34695人次。在师生们的反馈中,也肯定了线上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主讲《运筹学》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滕靖教授,专门以本次疫情防控为背景编写了课程引例,还结合课程实际专门编制了“使用ZOOM平台上课的八个注意事项”。他说,如果同学在家中能获得在学校教室里一样的听课效果,我们做老师的就安心了,我想这也就是一个教师对国家疫情防控工作能做的最大支持。新生院济人学堂学生朱晓萱觉得,在课堂过程中通过实时弹幕的方式进行交流,比以往的沟通更为方便,老师在线上上课过程中进行提问,抢答环节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样规模的线上教学是第一次,无论对于同学们,还是各位授课老师以及管理部门,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也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师生一起努力,我们就能把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减到最小,学校、学院和老师们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同学们完成后面的学习。

  三、专家教授勇挑重担、聚焦科技攻关。疫情发生以后,学校以国家的紧迫需求为己任,充分整合校内多学科力量并联合校外科研力量进行相关的科研攻关,我们依托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和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组织附属东方医院联合药物研发生产企业等紧急开展疫苗研发,并参与科技部应急攻关项目。目前疫苗经过小鼠初次免疫实验验证,已进入中试阶段。干细胞辅助治疗、广谱抗病毒喷雾研制等其他科研攻关工作也在紧张开展和推进。

  陈杰校长亲自挂帅,依托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自筹经费紧急启动“同济大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形成公共卫生防疫防控智能技术支撑体系。自主研发的第一套疫情防控智能识别系统(Tongji NCP-AIS)已在四平路校门口试运行,该系统依靠大数据支持,可快速识别人流中个体感染者的风险,为疫情期间校园管理再上一道“安全锁”。同时NCP-GIS团队还研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地理信息系统(Tongji NCP-GIS),系统初步实现了上海及同济各校区疫情动态分析可视化、空间影响评估、数据空间分析、人员活动轨迹示踪等功能,为疫情防控预警和校园防疫决策分析提供空间信息辅助和支撑。

  我们组织专家团队争分夺秒编写《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高校版)》,其中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首印10万册,赠送给湖北和上海市民,同时在线免费全文发布,为疫情中的大众提供心理援助。我们发挥智库多学科综合性优势,组织专家向中央、部委和上海市就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等建言献策,截至目前,组织编写各类高质量专报累计68篇,不少建议得到采用。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四、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发扬“逆行者”精神,紧急驰援一线。1月24日,中国人传统除夕夜,本应是万家灯火、阖家欢聚的时光,这一夜,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杨浦医院的白衣天使们,星夜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时至今日,这支医疗队已驻守金银潭医院一个多月,救治了100多位危重症患者,3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2月4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整建制承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55人受命出发;2月19日,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50人的医疗护理团队,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2月21日,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3位白衣战士,又驰援武汉。截止目前同济各附属医院已相继有159名医护人员援鄂,在一线救死扶伤。这些充满热血的同济医务人员,从疫情爆发的那一刻起,就跟家人做了“冲锋陷阵”的报备,一声号令,义无反顾投身战场。疫情终将被战胜,我们等着英雄凯旋!

  五、广大校友,贡献同济智慧,纷纷汇聚爱心。同学们,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是否也化身“云监工”,在线“监督”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的建设进度?

  十多天,火神山和雷神山从无到有,拔地而起,这其中也有同济的“硬核”力量。“雷神山医院”的设计总指挥长杨剑华、工程建设副总指挥冯光乐是我们的校友,参与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中的还有很多同济的校友,他们和建设施工团队一起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速度,人民力量。面对疫情,学校也第一时间与海内外校友会联动,发起校友支援抗击疫情的倡议,充分发挥校友资源支持抗击疫情。

  1月30日,德国校友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德国校友会合作采购、捐赠的2000套医用和生化用防护服等物资已经送达武汉临床一线,英国、奥地利、加拿大等海外校友会和国内各地校友会也纷纷以捐款、采购物资等形式积极支援。

  学校跟进设立“同济大学医疗支援专项基金”,到2月3日,第一期捐款人民币150.98万元,已采购口罩、呼吸机、手术衣等物资,以专业高效的物流渠道第一时间送往武汉。学校还发起“同济英雄基金”,用于奖励同济大学各大附属医院派出战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截至3月2日,共收到捐赠人民币375.68万元。更重要的是,校友们在海外向世界宣传中国抗击疫情工作,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六、莘莘学子从我做起,加强自律。由于疫情,大家变成了“宅男”“宅女”, 让我很欣慰的是,在这场战疫中,同学们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做好每一件小事,履行每一项职责。

  面对疫情,同济学子一直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艺术与传媒学院18级本科两个班级的班长更是联合发起“心系荆楚,同舟共济”物资捐助活动,由募集到的资金所购买的1000双一次性乳胶手套、10000双一次性鞋套、50副护目镜和一批消毒水已经送达抗击新型肺炎的一线——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抗击疫情贡献出同济学子的力量。医学院赵宇和赵子贤等同学,在导师指导下争分夺秒、抓紧科研攻关。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劳动彰显专业力量。在校内,学生志愿者组成多个帮帮团到社区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宅其身、抱道行,大家还学会了规划自己的“宅生活”,在阅读经典中陶冶情操,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学习,在居家锻炼中强身健体。我相信,每一位学子的付出必将以支流汇聚江海,以星火温暖寒冬;我相信,同学们也必将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成长足迹,抗击疫情,培养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同济导师致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中,提到静等春和景明,济食济景与共!2017级硕士研究生毛健以同济学子为名来信学校报平安、汇报思想,提到肺炎将我们阻隔,爱却将大家的心拉得更近。我们的同学们还创作演唱了《我们心在一起》《我可以》《要相信》等原创歌曲,献给斗争防疫持久战的“我们”,坚定信念,守望彼此,为武汉加油!为祖国加油!这些信件和歌曲都引发了大量的转载。

  同学们,疫情终将被战胜,大家也将重返校园。在疫情结束之前,一段时间内,学校都将采用这种线上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大家完成学业,在此我有三点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一、希望同学们在责任担当中激发学习动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舍小家为大家、先国家后个人,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同济大学建校113年以来,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责任担当之于同济人,是建校初期“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的大爱忧国;是抗日救亡时“脱弃工服,换上戎装”的英姿热血;是民主革命时期为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流血牺牲;是全国院系调整中为祖国教育事业传承的血脉;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桥,中国人自己造”的责任使命;是抗击疫情时主动请战奔赴鄂楚大地的大任担当!面对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在这次疫情当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将来准备做什么?假如责任与担当的接力棒传到大家手中,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看到同学们在转一条微信,“面对疫情,你的专业可以做什么?”医学专业的同学说“救死扶伤”、工程造价的同学说“火神山和雷神山造价总费用,由我来算量和计价”、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同学说“持续给社会提供电力支持,并研制出新型智能病毒检测机器”,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希望同学们将抗击疫情中感受到的这份责任、担当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将个人抱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二、希望同学们在坚韧不拔中磨砺学习意志。我们的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阻碍,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坚韧不拔、从容而行的品质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国家如此,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唯有从容而行、不畏险阻地面对一切,才能“玉汝于成”,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到的一段话:“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抗战时期,同济大学是搬迁次数最多、行程最远、过程最为曲折的大学之一,谱写了教育报国、文化抗战的壮丽史诗。同济人在战事紧张、飞机轰炸的情况下,六次迁校,面临一次次的困难,但是同济师生一直平心静气,保持定力,坚持办学、坚持静心学习,一直收获成长。据统计,同济大学1937年有1074名学生,1945年抗战结束时学生增至1995人,期间大学部毕业926人。在此期间的同济人中,有20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枪林弹雨、血染山河的时代已经过去,同学们在疫情期间,学习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便,沮丧、抱怨、烦躁都不能解决问题,越是困难,越要想办法克服!唯有此,大家才能成长!同学们,抗击疫情是整个国家的“大考”,但也是人生的一场“大考”,“大考”之下,需要大家每临大事有静气,正面看待学习中的平川高山,急流险滩,丽日风雨,面对困难,即便处优也不养尊,受挫仍不短志。

  三、希望同学们在开放包容中创新学习方式。疫情割不断知识的传递,通过线上教学学习新知识将是接下来全校师生的共同任务。线上教学对于有些教师和同学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虽然学校已为本次网络教学做了充分准备,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出现无法预计的问题,在此希望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在线学习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反馈,学校定将持续改进与优化,努力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疫情之下,同学们也不要有歇一歇,放一放的思想,应该一如既往,尽快调整学习状态,抓紧学习,竭尽全力地为自己赋能。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和科研要求,在学习中碰到问题,同学们可以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组建线上学习小组、预约朋辈小导师等方式,向老师、学长求教,这样才能在疫情过去后勇敢自信地面对校园学习生活。

  同学们!疫情当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战斗员,愿大家在新学期,将责任担当扛在肩上,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这个特殊学期的到来!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同济大学 2022-06-02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