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期间,总理在我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的陪同下,视察了我校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听取了陈杰校长关于科学中心建设情况的汇报。在一张张展板和一件件成果前,他饶有兴趣观看,并不时询问有关情况。他说人工智能就是要把人的智慧汇聚起来,更好为人服务。要注重基础研究,发展热门产业也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人。要加强协同合作,把成果广泛应用到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造福人民。
在调研结束时,总理对现场的同济师生说:“同济,同舟共济,同心聚力,集众智,为众服!”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于2018年12月17日在上海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办公室第八次全体会议上揭牌成立。科学中心围绕“自主与感知”“协同与群智”等关键科学问题,从超材料感知、多尺度融合、类自然计算、自主智能体、生机电共融、自主与交互、异构与决策、多体与协同、类脑与仿生等研究方向展开科研攻关,建设全域感知与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下一代器件和算法研究中心和陆海空天自主智能体及多体集成研究中心,建设无人系统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和面向军民融合的无人系统先进技术研发平台,突破智能传感、智能控制、无人终端、网络协控与系统等核心技术,力争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着力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的产业变革,服务上海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高地。
探访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它位于三面环水的张江人工智能岛的16号楼和17号楼,放眼四周,IBM、微软、英飞凌等国际科研巨头围绕,一块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2018年12月,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上海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办公室第八次全体会议上揭牌成立。由同济大学领衔,该中心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难题,构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高地,着力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领域的产业变革。
一、突破核心技术 力争原创成果
半年多来,中心已经定位人工智能中的“自主与感知”“协同与群智”等作为要害科学问题。中心负责人解读,什么是协同智群,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拥有了无人汽车,特斯拉一直在进行无人车试验,但还停留在单车概念。而在未来,街道上不仅只有一辆无人汽车,如果10辆无人车在同一街道上行驶,就需要无人车与无人车之间、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协同,需要群智的融合。
再比如,早期人工智能只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而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这就需要“自主与感知”。
基于以上科学难题,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将从超材料感知、多尺度融合、自主与交互、多体与协同等多个研究方向展开科研攻关,建设大科学设施和若干个研发平台,突破智能传感、无人终端、网络协控与系统等核心技术,力争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
5月30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全面介绍了该科学中心,并面向全球招募人工智能领域的精英人才,科技精英们正纷至沓来。
图说:张江人工智能岛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摄
二、着力基础研究 获取行业先机
当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的原创成果落地时,将带着我们进入怎样的“无人世界”?中心负责人又解读道,首先是出行领域,作为传统交通工具的汽车正在面临一场彻底的智能化革命。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车辆就能够自主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实现车辆自动、高效和安全地驾驶。
金融领域,金融与智能科技的结合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领域——智能金融。以个人信贷为例,从智能获得客源到智能反欺诈再到大数据风控,全链条的智能化能力正在帮助信贷企业实现精准获客和强有力的风险管控,并使其有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定制化开发信贷产品并提升全流程的客户体验。
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正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凸显优势。例如,人类研究人员可能要花费十数年时间研究和反复试验,才能总结出一种诊断或治疗疾病的方法,而用AI技术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
据介绍,未来的“无人世界”还包括制造领域、建筑领域、零售领域等。不过,作为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还有项工作属重中之重,即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当下我们熟悉的机器视觉、指纹识别、智能搜索、自动程序设计等人工智能技术皆源于西方的理论基础。能不能我们自主发现一个不同的人工智能理论?拥有基础理论,就能获取新的路径,在行业竞争中获取先机。为此,该科学中心成立,同时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上海市高峰学科,着力进行基础研究。同济大学已就这一高峰学科建设召开多次专题讨论会,致力于以“人工智能+”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发展动能,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首批将培养80名人工智能博士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