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专业认证实施以来,有力促进了工科院校办学理念的转变,促进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促进教学督导模式的转型和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践证明,专业认证能够有效强化当前的工程教育水平。
人才培养理念系统性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校园以来,成果导向理念(OBE理念)被广泛接受,并被迅速融入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中,引起“理念、模式、文化”三个转变。
首先,引导专业办学理念的转变,专业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学生未来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使办学与国家发展和产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其次,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加速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与实施紧密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果(毕业要求)来进行,随之带来的是探究式、研讨式、项目式等一系列课堂模式的普及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最后,促进传统督导体系的变革和质量文化的形成,教学督导从简单的听课和跟踪教师授课技能转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重视持续改进提升,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闭环’”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
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强化认证核心理念,促进专业的交叉融合。认证要求专业“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这推动了专业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建设。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需要专业人才全面掌握材料工程的知识,甚至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因此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整合和重构原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面向未来加强专业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的交叉融合。
强化成果导向理念,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一体化设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是专业认证的一个鲜明特征,这一特征要求课程建设与人才发展形成整体,驱动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课程内容的迭代更新,改变了过去高校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状况。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具有一个比较传统的课程体系,但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专业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充分考虑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需求,进而调整专业人才毕业要求,并展开课程体系建设。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专业认证体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能力要求,这带动了从知识出发到强调能力的转变,能力要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课堂大纲,教师摒弃以往知识记忆型和知识灌输型的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考核。
强化未来人才培养,助推新工科建设迭代创新。最近,天津大学发布“新工科建设方案2.0”(天大方案2.0),强调面向未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和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这些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思想在新工科建设迭代创新中起到了助推剂的功能。
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性提升
近3年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显示,企业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毕业生满意度显著提高。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天津分公司的人员反映:“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关于职业规范、社会责任感方面的良好培养,进入企业后能够自觉理解并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很多学生具有绿色发展的理念,不少毕业生被公司作为骨干力量进行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企业对此高度认同。嵌入式应用安全连接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导者恩智浦半导体公司长期与天津大学合作,参与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该公司大中华区软件服务经理邵鹏表示,“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驱动下,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正成为企业的一项使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响应,驱动各高校形成质量文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带动了学校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并将持续引领高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工程教育的新范式,为世界工程教育建立“中国标准”,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巩金龙,天津大学副校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