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提案中建议,把近视率作为学校和地区教育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如果不达标,学校和区域领导要被严肃追责,每年在主流媒体公布各地区青少年视力报告和近视率,接受社会监督。
他说:“以前我看到过,有校长因学校升学率降低被撤职,以后肯定会看到因近视率上升,区域和学校负责人会被问责。”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呈现低龄、深度近视的趋向。去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小学生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下降到70%以下。
为达成以上目标,倪闽景建议,“抓这个指标要像中央抓八项规定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底线,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家长才会真正重视。”
据他介绍,上海在2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为期2年的实践表明,保证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每天2个小时以上,近视率下降了30%,“孩子课业负担少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就多了,近视率也就降下来了。”
“上海市2021年的青少年近视率下降了1.2%,这是近几年来首次下降,这个指标是很硬的。近视率应该作为考察‘双减’成效的第一指标。”倪闽景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青少年近视与否不仅仅是健康问题,更是教育生态问题,近视率是教育生态的标志性指标。
谈到如何降低近视率,他认为“首先是要抓住近视率这个核心指标,引导社会观念转变”。他分析,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家长、学生对“健康第一”并未真正理解到位,对近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反正是要近视的,不就是戴一副眼镜吗?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面前,大家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健康底线。
他认为,这其中折射出的教育焦虑问题很值得深思,“过度学习”导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背后,是老师、家长对考试、作业、知识作用的曲解。
“为什么焦虑?为了考上好大学,以后好找好工作。”倪闽景说:“但其实考试只是教育的一个抓手。考100分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而在考了50分之后,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能够重拾信心,提高自己,才是教育的意义。”
他认为,发展得好的孩子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主动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师生、生生、亲子关系;遇到挫折不放弃的品质。有了这些,即便没有考上好大学,也能发展得很好,没有这些,即便考上好大学,也可能无法承受学业和生活的压力。
倪闽景表示,老师、家长必须理解教育这种底层逻辑,才能够真正给学生减负。他说:“近视率下降之时,就是基础教育的教育生态真正转好的开始,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真正得到根本改变的开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