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没有基础研究的原理性突破,就无法实现引领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告诉《中国科学报》。
按照研究范式,蔡荣根认为基础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计算机模拟和实验观测研究等,其中计算机模拟架起了理论研究和实验观测的桥梁。他说:“加强基础研究首先要遵循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建立适合基础研究的创新环境。”
基础研究的典型特点是基础性、长期性、难以预测性,以及人才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这些特点在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方面尤为明显。”蔡荣根解释道,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以问题导向、好奇心驱动、重在讨论争论、个人或者小团队模式为特征,其突破往往来自于长期孜孜不倦地研究某个问题时的灵光一现。
理论创新需要具有怎么样的条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曾指出,首先要有一个规模在临界体量以上的研究群体,有领军的大师和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第二要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经费的支持,使科学家们能够埋头科研工作,不受干扰;第三要创造一个国际化的、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争论、促进合作。
蔡荣根表示,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队伍主要分布在一些高校和研究院所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研究方向布局单一,研究队伍小,人员分散,缺少领军人物;研究经费支持渠道单一,经费体量小,竞争性项目经费比例过高;在全国范围内,缺少能够支持开展自由探索、促进学术交流合作、特别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中心或平台。
“这样的布局不利于不同研究方向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利于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蔡荣根坦言,国际上科技先进国家在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都有几个基础研究中心,如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加拿大Banff国际中心、英国牛顿研究所、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日本数学物理连携宇宙研究机构等。“这些研究机构吸引很多具有不同文化、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们到此进行长时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为此,蔡荣根建议国家相关部委予以财政和政策的支持,依托国内具有良好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的研究院所或者高校,建立若干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既借鉴发达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的模式,又有别于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基础研究中心的资助和考核模式,创新运行和评价机制。
“未来的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可以依托少量的固定研究人员,吸引大量的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博士后和学生前来进行长期的访问和交流。”蔡荣根说,“不同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学家可以广泛、深入地讨论、碰撞、争论,产生思想的火花,产出基础研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多学科融合的优秀人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