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大学打造“AI+X”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的研究生教学实践新模式
2020-09-28 16:57
浙江大学
作者:

  在新工科教育教学的背景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能否从“知识本位教育”转向“能力本位教育”,迎接知行合一的硬核的实践挑战?不同专业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如何突破学科藩篱,在交叉包容、开放创新的理念下共同参与塑造真正具备源动力的科教融合育人生态?企业以怎样的形式走入教学课堂,在教学场景中实现产教协同以汇聚优质资源,从社会对技术需要这一角度来提升教学质量?

  今年,浙江大学从一门研究生课程开始,开启了“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教学实践模式的全新探索。

  课堂+X:有趣的高质互动

  9月14日,电子信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必修课程《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第一堂课开讲,1354名学生同时上线听课。除1117名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外,另有近250名外专业同学慕名而来,并给授课老师送上了5万多个赞。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作为课程设计者和主讲人,在第一堂课后仍有一些激动。因为同学们带来的反馈告诉他,他和同事们不仅用最优最简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为千余名学生的高质量授课,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推开的一扇门已经透进了光亮。

  《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的课程直播平台跟通常我们熟知的网课平台有所不同。课程依托“智海-Mo”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mo.zju.edu.cn)和智海在线(http://www.wiscean.cn),可以对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出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中所包含算法模型、数据实例和核心知识点进行代码实训,学生能以可视化的形式了解枯燥的公式背后的原理,然后用代码完成算法,平台还可以检查代码质量的好坏。

  今年9月入学的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直博生吴安鹏,本科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本科期间他在GCN(图卷积网络)、GAN(生成式对抗网络)方向参与过人工智能的科研工作。但是吴安鹏一直苦恼于没有良好的实验机器和实验环境,自学成本很大。就读研究生后,网络直播授课和实训平台的结合令他感到变化很大:“实训平台可以免去自主搭建环境的麻烦,相关的练习案例都非常有意思,学习起来目的性更加明确。”

  学生对课程形式的喜爱令吴飞非常开心,创新的授课形式解决了面对千余名学生线下上课可能造成的物理空间和师资资源难以承担问题,而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吴飞邀请另外五位伙伴一同加入到课程的教学中,他们都是浙大人工智能教研的优秀年青学者。他们为学生设计了多元而有趣的实训题目,包括训练口罩佩戴检测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一个文风判别器和让机器人成功走出迷宫的基础搜索算法和强化学习算法等,令人工智能这门运用驱动的学科更加充满活力。

  知识+X:有料的硬核实训

  参加这门课程学习的洪暖欣同学从大三开始便学习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基础课程,现在她很期待即将到来的实训题目,希望自己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对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了解,提高自己的代码能力,使科研和动手能力加速提升。

  这些题目不仅来自课程老师的设计,而且还会得到华为公司所研制的人工智能框架Mindspore的支持,这是华为在2019年8月推出的新一代全场景AI计算框架,并于今年3月正式开源。面对人工智能尖端人才的培养,华为与浙大一拍即合。

  吴飞把这次与华为公司的合作比喻成是有趣的“搭积木”过程,学生使用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积木,将脑海中构想搭成模型,如果恰好缺少了需要的零部件,那么教师和学生就与华为进行科研合作,研究开发全新的人工智能算法积木,实现产教协同。

  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则一直努力为这样的科教平台搭建底座。信息技术中心对外合作总监云霞老师多次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她认为“为智海这样的科教平台搭建底座,正是‘网上浙大’成果新式办学空间的创新模式之一”。“浙大云计算”为实训平台提供了协同训练环境,“学在浙大平台”和智云课堂则保障了《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能够大规模同时异地授课。

  一次次的构建和试新,意味着学生们站在前人的思考宝库中,一套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一个个固定的积木可以被随取随用,个人通过自己的场景组装和创新,推动一个开源代码的社区平台日趋成熟活跃。

  浙大老师们的期望是,学生不但学会了搭积木、做积木,更能学会了人工智能的生态——开源代码、优秀教学资源、学生作品、华为成果,每个元素都发挥着积极的功效——学生学成后可以影响周围的人,高校企业不仅衔接,而且循环,催生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教学的试验区。

  运用+X:有梦的践行者们

  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是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开设的硕士大类平台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教学强调交叉性、工程性和实践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兼专业学位培养与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智峰十分支持吴飞老师的创新实践,他认为,硕士大类平台必修课程会打破院系专业学科壁垒,吸纳校外优质资源,汇聚相关院系一流教授及相关产业一流专家共同开设课程,构建起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的育人新模式。

  今年夏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把85位航天工程师送到浙大,开展了长达25天的全天候学习,用人工智能给航空航天行业赋能。这个智能控制技术特训班已经连续举办了三期,每一个学员都渴望沉淀学识、蓄势待发,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身躯里藏下巨大的爆发力,故此将特训班取名为“灰犀牛”班,以畅舒胸中的报国之志。

  全新的研究生课堂和持续成功的行业特训班模式,让吴飞等教师更加动力充沛。他们正计划把《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的录播内容加工成慕课视频,把教学文本编纂成电子书,把实训成果引入代码托管平台,让更多的好学者享受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

  吴飞相信,人工智能不单是教育,而是内涵丰富的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每一个大胆尝试的“X”都是汇聚前沿技术和产业资源,联动政校企力量,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和人工智能生态(AI ecosystem)建设,实现交叉学科范式变革、赋能场景应用。

  现在,从0到1的这一步已经迈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到学生的课堂中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科与人工智能擦出火花。“AI赋能、教育先行;创新引领、产学协同”,各行各业都能做积木、搭积木,中国的灯塔便能高筑与点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