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双一流”战略下的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对策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次论坛是“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高峰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是第54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等特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在70年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
2017年9月21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学科单一的高校纳入了“双一流”建设名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相近且集中,与行业紧密联系,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力。在新时代下,在建设“双一流”战略下,行业特色高校该如何应对,如何发展?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海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出席本次论坛并作精彩发言,分别从水利、林业、电力、石油、矿业等方面分享交流学校经验。
会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郭东明作主题为“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行业特色,构建能源工业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报告。
郭东明表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能源行业里建成较早,最早属于煤炭行业,从1909年路矿学堂开始,110年路途坎坷,前后经历过14次搬迁,15次易名。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独立办学,并于2017年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主要立足于煤炭行业,发展目标是以矿业和安全为特色,办理学校一流的能源大学。同时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围绕煤炭科学开采和清洁利用,打造五个平台,包括智能化开采、流态化开采、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煤炭清洁利用、安全保障五个方面。
谈及人才培养实践与成效方面,郭东明表示,从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到价值引领,学校努力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开放式研究型教育,打造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
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
研究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在“十三五”规划中要体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从招生情况来看,矿业大学每年的招生规模大概保持在2000人左右,从招生质量来看,这些年在稳步提升。
在导师制方面,从2014年开始,学校实行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对全体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是由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辅导员、班主任、授课教师形成3+3的培养体系。
在创新环境上面,学校实现了全覆盖创新训练项目,从2015年到2018年的本科生培养情况来看,每6名本科生发表1篇学术论文,每4名本科生就有1人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学科竞赛,其中60%的本科生获得创新学位优秀证书。
为了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水平,最近实施了“双一流”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班,今年学校组织送出去30名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一个学期,明年预计达到60名,通过这样的学校组织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外学校要求每个学院开设国际暑期课程,通过将外面的知名教授请进来,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从就业方面来看,目前我们学校总体情况来讲质量还是可以的,从近五年来讲,深造率55.8%,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总体来讲还可以。
从学校的校友发展情况来看,作为煤炭行业的院校,煤炭行业8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出自于中国矿业大学。
郭东明表示,面对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具有竞争力人才的要求。需要我们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主要理念是要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主要途径是集成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发展。
在人才培养规模上,他表示,全美国矿业类人才每年只有288名,但在我们国家,任何一个学校拿出来都远超过美国。
郭东明指出,对标国际一流,我们专业结构需要升级,课程体系需要重构,教学模式需要变革,教师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环境,育人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作为煤炭行业的高校,我们提出来强本拓新,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路线图。
首先是一流的专业体系,通过增、转、停三个手段,把专业大致由34个降到25左右。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建设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等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面向深海、深地、深空,建设世界一流的地矿专业群。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为新兴专业腾出发展空间。
一流的课程体系方面,通过大类培养下的通专融合打造一流课程体系。
一流教学模式方面,通过打造“金课”,通过研究型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体验、训练、超越阶梯式的实践模式,努力构建一流的教学模式。
一流的教师能力方面,没有研究型的教师就不可能有研究的本科教育,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一流的育人环境方面,利用目前的两个学校书院式管理模式,来实现一流的育人环境。
郭东明表示,从未来展望来看,我们希望未来煤矿成为集光、电、热、气、风多元协同清洁能源基地,煤炭行业也会成为社会尊重、人在向往的高新技术产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