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双一流”战略下的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对策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次论坛是“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高峰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是第54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等特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在70年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
2017年9月21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学科单一的高校纳入了“双一流”建设名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相近且集中,与行业紧密联系,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力。在新时代下,在建设“双一流”战略下,行业特色高校该如何应对,如何发展?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海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出席本次论坛并作精彩发言,分别从水利、林业、电力、石油、矿业等方面分享交流学校经验。
会上,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作了主题为“能源电力转型下的一流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于1958年创建于北京,距今已有60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后辗转邯郸、保定,最终于2005年将学校本部转回北京,形成一校两地(北京、保定)三校区的格局,并于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在专业特色上,华北电力大学在电气、动力等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努力发展新能源学科,构建了 “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使学校在能源电力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同时学校面向“绿色、安全、高校、智慧”未来能源电力的发展方向,围绕产业链构筑学科链,率先自设了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能源材料与装备、清洁能源学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点。
王增平从多方面介绍了能源电力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他表示,能源供给革命实际上就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清洁能源发展装机容量。
能源消费方面,电能替代其它化学能源,能源技术革命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能源的国际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能源技术革命方面,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智能电网与新一代电力系统、先进储能与氢能,都是今后在技术领域里面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
在体制革命方面,现在也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如2000年、2002年第一轮体制改革就是厂网、电网分开,现在又在管制中间放开两头,放开发电端和售电端的市场。
在能源国际合作方面,能源领域是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印尼、迪拜、巴基斯坦等都建了大型的水电、煤电基地,同时在菲律宾电网、巴西电网,我们国家也有很多部署。
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方面,需要专业培养口径宽、能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推动能源革命。还有要提升交叉融合能力、国际交流能力。
王增平表示华北电力大学在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一是坚持学校特色发展不动摇,不论是从科学研究还是再培养,要适应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二是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人才培养要先行,来推动行业的变革。
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做精做强必修课,做宽做实选修课,做优做够通识课的原则,把原来200多个学分降到170个学分,并且在170个学分里面有20多个学分的选修课是在全校范围内放开的,学生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以外,其它专业的任何课程都可以当作选修课。
同时,学校出台了《华北电力大学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经过两年的实践,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版,为后面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比方在培养未来科学家方面,也就是拔尖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通过科教融合,创立了吴仲华学院,与国家电网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
在卓越工程方面,学校实施卓越工程教育计划2.0版,产较教融合方面有定单式核电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学院,发起建立电力行业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企联盟。在国际化紧缺人才方面采取2+2、3+2、4+0的国际联合培养,在本硕贯通的培养上采用2+2+3、3+2+2方案,同时成立了一带一路能源学院。
在产教融合上,2005年起与中广核集团共同开创了“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与核电企业协同培养高素质急需人才的发源地,目前培养了700多名核电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化方面有“一带一路”能源学院,为中国能源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如在能源国际合作上,学校和莫斯科动力学院、印泥万隆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结成合作伙伴。
同时华北电力大学还与国家电网公司成立国家能源互联网学院,这是一个研究型、学科交叉型,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型的人才培养特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