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祥: “金课”的建设和建议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第二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论坛作为本届博览会的主旨论坛同期举办。26日至27日期间,各大高校教师代表齐聚榕城,围绕课程教材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展开研讨,交流分享创新经验,探讨未来发展路径,助推我国高校课程教材建设改革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杨祥结合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陈宝生部长关于“金课”的要求以及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高教司吴岩司长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中对金课的阐述,提出了对金课建设工作的要求和认识,并以江苏省高校开展“金课”工作坊和南京大学李向东老师《宇宙简史》课程思政为例,论证了课程思政与两性一度的关系。从互联网的角度,论证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金课”建设的有效模式。
以下为杨祥理事长讲话内容:
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首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上,我做了“高校课程教材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主题报告,在会上,我请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介绍了《宇宙简史》课程,并提出要加强课程思政和课程教材建设,把中国慕课与“金课”提到并行的位置。今年我想阐述一下“金课”建设,最后提一点建议。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吴岩司长在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中阐述了“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与要求。教学研究分会推出中国高等“金课”建设的推进平台计划,这个计划包括打造十个高校“金课”工作坊,推进一百各专业系列“金课”建设,推进打造一千个“金课”建设团队。2018年12月14日,教学研究分会与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共同主办了江苏省高校“金课”建设研讨会,会议形成了江苏高校“金课”建设共识。2019年4月29日,陈宝生部长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提出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之“盐”融入教育之“汤”。在这个基础上,我来向大家介绍江苏高校“金课”的建设内容。
第一、建设导向上,“金课”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精品课程,但要把思政教育贯穿到“金课”建设的全过程,在课程思政中创造性地实现“两性一度”,推进“金课”建设与思政课程建设。所以我们采取了一种既把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时又消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方法;它也是一个实现课程思政元素既与课程建设目标紧密相连,又与课程知识点构成紧密联系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两性一度”不仅是有机融合、不可或缺的整体,也是高阶的起点、创新的动力。创新是应对挑战和实现高阶的办法,更是与课程思政紧密相关。
2018年4月26日武汉首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上,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做了《宇宙简史》课程报告。2019年4月10日中国慕课大会上,《宇宙简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引起广大高校关注。这项课程的挑战度就在于如何凝练为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生树立正确宇宙观的“课程思政元素”。而这项课程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课程研究入手,提出树立正确宇宙观的课程建设目标,而且正确的宇宙观与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
早在2016年的5月6日,在南京大学的研讨会上,我向李向东教授提出了树立正确宇宙观的目标建议,李向东教授不但认同并且实现这个目标,而且在南大的校领导、教务处、天文学院和人文社科各学院的鼎力支持下,课程团队还组建了教学研究分会+媒体+出版社+互联网的推广路径。2018年9月13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的唐景莉报道了一篇文章叫做《李向东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那就是要在课程研究中凝练能够树立正确宇宙观的课程思政元素,然后遴选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正因为如此,这个课程能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有一篇文章叫做《李向东重新定义“专业思政”》,所谓重新定义就是在明确目标之后,重新遴选课程的知识点和构建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新的课程研究的过程。我曾写了一个短评,就是“专业思政”重在明确专业课程目标,并提出了目标制定和课程研究的问题。
第二、建设方法上,要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高度,打造以高校教师为主的“金课”课程团队。这个团队不仅需要教师,更要激发和调动校内外出版公司、数字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等各方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把“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有效融入“金课”课程团队创建中,形成和打造名副其实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这个团队还要研究、分析、运用已有的同类优秀课程,用活、用好、用足同类课程的所有优秀建设成果,并把这些优秀成果注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还有升级各类优质课程资源以及各类虚实仿真实验课等。
如何激发和调动来自校内、校外、出版公司、数字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等各方参加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课程建设目标呢?课程主持人怎样有效的策划与组建来自校内外,包括出版公司、数字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等各方力量组成融合创新的课程团队呢?另外,校内外出版公司、数字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考虑的。
第三、建设机制上,要把共建共享发展理念融入“金课”的机制当中,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从精品课程建设以来,优秀课程建设实际上只需一校就能做好的建设机制、建设方法与建设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一门好的教材大都有合编,而现在是三校、五校、十校合编的教材未必是好教材,只是为了增加应用。要把各方力量联合在一起来打造和建成一大批“一个学校做不好,一个学校做不了”的名副其实的“两性一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第四、课程研究究竟研究什么?我认为“金课”新时代高校课程研究的重点是“课程思政”,它的焦点就是找到课程思政的元素,而不是把思政教育硬加在课程里;它的难点是聚焦“课程思政元素”来遴选知识点,构建与“课程思政元素”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课程知识体系,既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又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焦点、难点也是创新点、高阶点、挑战点。所以课程研究不仅仅是高校老师的研究,不仅有课程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研究,还有课程与教材知识产权的研究,如果推进共建共享就必须考虑到知识产权。我们应该做新时代高校课程团队的课程研究,所以这个研究不仅要有高校教师研究课程教学,出版社研究教材,互联网公司研究“互联网”的运维,更要有新时代高校“金课”课程团队的互联网+课程的融合研究。
江苏高校做了一个江苏高校“金课”工作坊,宗旨就是植根课程,立德树人,目标是立德树人抓课程,课程研究抓方法。我为它取名叫“头三脚、新三步”,共建共享创机制。其中“头三脚”就是遴选课程主持人、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创建课程团队,新三步是课程研究、目标与计划、以问题为导向。2019年4月27日江苏高校“金课”工作坊第二次交流研讨会上,3位课程主持人到会做报告,孟桥教授提出头三脚、新三步六个要素的顺序排列不对,问题导向应该排在首位。确实,我们要回归常识,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考虑,为什么要建设打造“金课”?怎么“挤水”,然后再“炼金”?很多人建了“金课”却没有及时的研究,“金课”建设不等于过去任何阶段的精品课程建设。
首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一年多来,特别是“金课”工作坊设立以来,在课程思政与“金课”建设深入研讨、实践与江苏高校“金课”共识基础上,对“金课”课程教材有如下认识:要以互联网原住民、在校学生为中心聚焦课程思政,运用互联网+课程的方法,运用当代大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建设方法来做课程教材的一体化设计,与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有机融合。
面对互联网上的原住民,我们既要以他们为中心研究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材的新内涵、新模式,也不能回避很多传统的优秀精品教材,要研究传统经典教材如何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有三类,一类是课程、教材一体设计、同步建设;或者课程、教材一体化设计,但先课程、后教材,分步建;亦或者是互联网上来自高校老师组成的课程团队的成果成为课程教材。课程团队的课程教材一体化设计通俗讲就是要踢好“金课”建设的头三角,迈实新三步,事实上也等同于课程建设主持人、课程建设研究、课程建设目标方法等问题。对于第一类课程教材,目前课程教材一体化设计正在做,设计时思政元素已经融入其中,团队成员已经紧密的互补,知识产权明晰,这个课程教材可以持续了。第二类课程是课程主持人已有教材、后建课程或者课程团队主持人不是教材作者,比如很多资深传统的优秀教材。这类教材与课程大致都是采用教材+课程,教材中用二维码相连则成为新形态教材,或者以数字课程出版等形式。“金课”工作坊的“金课”课程教材实际上是基于“互联网”+教材、面向互联网的原住民,当带大学生的线上“金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比如说南京大学的《宇宙简史》课程是这么做的,但是基于教材+互联网新形态教材以及数字课程出版等数字化产品如何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打造“金课”课程教材尚待研究。所以要特别注意,很多高校都是用的资深作者的传统经典教材的教材+互联网怎么建设,课程怎么遴选,怎么建设都要研究。第三类课程就是用二维码将课程与教材连起来。
此外,开放等不等同于免费,现在我们正在创造新的课程教材的模式,所以也需要考虑课程教材主持人的报酬与稿酬的新模式。比如网络作者的报酬问题,课程教材考虑知识产权实际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互补、融合已经有所体现。
最后有一点感言。2004年时,有人引用三句话:研发数字化教学资源,集成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实现全程教学服务。我听了这句话一直有一个疑问,谁来研究数字化教材,提出的人可能希望出版公司来做,谁来实现?如果也是出版公司,我觉得就不太现实。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这三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只要把主语换成如今融合创新的团队就可以解决问题。
最后提一个建议就是共建“金课”工作坊,欢迎各位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做更多的工作,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