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有些课程很“水”,“水”到可以游泳了
2019-04-08 18:0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作者: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他提出,要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一时“水课”、“金课”成为热议话题;打造“金课” 消灭“水课”也频上热搜。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对此发表了独到见解,一起学习:

  “水课”因何存在

  何谓“水课”?可以认为是质量不高的课程统称。有人云,有些课程很“水”,“水”到可以游泳了,但曾几何时,学生对“水课”爱恨交加,爱他吧,不学照样可以拿高分;恨他吧,学过与没学过几乎没区别;然后你让学生选课呢,他往往又不由自主地选“水课”[1]。

  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默契,老师或许想着如何给学生送分,学生想着如何向老师要分。

  不要以为基础课程比较“水”,其实专业课程的“水”或许隐藏得更深,所谓的“清考”,大部分发生在基础课程,专业课为何很少需要“清考”?因此可以认为,专业课程的质量提升任务并不轻松。

  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不存在水课?

  因为没有水课存在的土壤。老师拼命地教,学生更是拼命地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特别是为了考上所谓的“好”大学,正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何其残酷,怎不玩命?

  老师和家长一直灌输的是,初中辛苦,高中更辛苦,高三最辛苦,接下去的意思就是,只要进了大学,一切尔尔。十二年基础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观念,要想立即转变,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亦即大学治理“水课”的信息要逐步地反馈到中学,让我们的学生及早做好思想准备。

  我们的高等教育为何“水课”不少?

  主要是我们的淘汰率偏低,或称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太高,我们的学习年限 X+2 年的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低于 90% 的高校似乎不多,甚至有人云:

  如果以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给世界1000强大学排名,或许大部分高校会来自中国?难道我们在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同时,又同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了吗?

  由于淘汰率低,反馈到大学学习阶段就是没有形成学习的压力,得过且过,你不过可能还有人帮着你过。试想,人都是有惰性的,不付出或者少付出都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大部分人或许就不太想付出了。

  “金课”基本特征

  何谓“金课”?可以认为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这里所指的“课程”,总体而言还是以课堂为核心,涉及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金课”的基本特征或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

  01、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永远是教学最主要的两个要素。教育部正在推行的“课堂革命”恰恰就是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而师生互动可以认为是“课堂革命”最好的切入点,也是最佳的评判点。

  互动可以分为五个层面:

  其一称“单声道”,只闻老师讲;

  其二称“Q&A”,偶闻简问答;

  其三称“互动”,不仅是“教”,更是“学”乃至“研”;

  其四称“质疑”,学生能提出问题,不惧权威,发散思维;

  其五称“辩论”,如果师生能唇枪舌战,妙语生花,岂不妙哉?

  总体而言,我们的教学大多还是处于第一第二层面,因为满堂灌是完成教学任务效率最高的途径。因为层面越高,教师付出就需越多,然而又很难评价,教师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02、关注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阶段,不应该只是课堂教“知识”、期末考“知识”的状态。严格而言,缺乏过程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

  我们对于“考试”和“分数”过于崇拜,以为考得好,一切都好,而所谓考得好是以分数来衡量的。

  所谓“四考”定未来,初中毕业的“中考”,高中毕业的“高考”,不少人本科毕业考研究生的“研考”,还有不少研究生要考公务员的“国考“,实际上,只是考得好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考试涉及的往往是知识,考得好表明他记忆力超群,或是揣摩标准答案的能力超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的投入,真正的有付出,更有收获,是值得不断探索的。

  03、严格要求

  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形成不良的默契,而是应该成为互相促进的教学共同体。

  学生给老师评价的打分越来越高,很少见到 90 分以下的评价,老师有时为了得到高分,讨好学生,或者怕学生不给高分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

  老师给学生的打分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些课程最低分都达到 90 分,课程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带来的效应是分数的虚化和过度高企。

  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给出了一些限制,比如 90 分以上不能超过多少比例,比如 70 分以下不能高于多少比例,否则成绩不予录入,但总有教师不予遵守。当然,课程不及格比例过高也是不合适的,这与严格要求并不是等价的。

  “水课”到“金课”若干途径

  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真可谓路人皆知,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即使做到了也还需要上升一个层次。因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尽管可以人人为师、能者为师、互为师生,但就其根本而言,是忽视学生的。

  那么,“学者,……”,注意,不是“考者,……”,个人提出“学者,所以悟道求业生惑也”,所谓悟道、问道、寻道,求是、求学、求真、求业,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疑惑,才有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悟道求业生惑”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学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行为,犹如毛泽东所言,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高等教育还是应该并且必须做出改变,这是基于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判断做出的。

  即大学教育与中学区别不大,大学之间教学区别太小,中国大学教学与国外差别太大。

  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否则我们的学生不适应、教师不习惯、资源也不足,我们必须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

  考试为中心到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考试的作用和意义无需赘述,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基本做法就是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如果降到 50% 以下会怎样,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习过程加以评价?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中的互动、课后的复习或研习。个人提出“三一机制”和“三自模式”[3]。

  所谓“三一机制”,即 “一门课、一千字、一刻钟”,对于通识课或者大类课而言,让学生写 1000 字并不会太困难,包括 3000 字或者 5000 字;对于专业课而言,让学生上台讲一刻钟也并非难事,并且我们发现,当学生上台讲述的时候,学生们的头是抬着的,“抬头率”十分重要。这样的“三一机制”,或许使得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有了真正的培养途径。

  所谓“三自模式”,即“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对于期中测验位于前 20% 的同学,可以申请不参加常规的期末考试,虽然不考,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考卷,把答案全面求解,描述这样出题的体会。学生也可以感受出题之不易,试题需要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谈何容易。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如此设计学生必然能够站得更高、想得更多、看得更远,这也可以认为是教育真正意义之所在。

  学科为中心到专业为中心的转变

  学科是重要的,科研是必须的,高校必须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对人才培养而言,特别是对本科人才培养而言,更重要的是学科要支撑专业,科研优势应该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4][5]。

  然而,“三重三轻”现象还相当普遍地存在,即“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必须转向真正关注学生成长,亦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或称“成长是最大的成功”,我们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这是上下联,那么或许横批就是:“教育之道”。

  学科的评价相对容易实施,主要的因素是科研,而专业的评价则要困难得多,主要的因素恰恰是教学。

  目前高校排行榜众多,但总体上看是偏于科研的,或是基于长期的声誉的,本科教学对于高校排行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是否应该改变对高校的评价?

  “水课”到“金课”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最基本的是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最根本的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很有意义的一项行动,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6(2):10-13

  [2] 陆国栋. 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2):14-17.

  [3] 陆国栋,孙毅,费少梅,单暨宏。面向思维力、表达力、工程力培养的图学教学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5):1-7,58

  [4] 陆国栋. 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应有之义[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6): 6-8

  [5] 陆国栋.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5): 38-41 

  作者:陆国栋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8•秋)的演讲,原题为《治理“水课” 打造“金课”》。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春)将于5月26-28日在福州举办,本届高博会将持续开展第二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就深入推进“金课”资源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展开探讨。同时还将在“教学发展与竞赛活动”论坛上,发布《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2014-2018)》、《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5-27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