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2019-03-05 09:16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那么,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此接受专访。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

  教育评价改革,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也有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每个层面都有可以改进的工作和要求,甚至家长也应该对教育评价有所理解和改进。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施策,从最强话语权的层面,端正教育质量观,建立发展性的综合评价制度,构建旨在改进的教育评价工作体系。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

  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记者: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应试倾向过强、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等问题依旧难以解决,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导向不科学。上海与浙江作为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省份,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倪闽景:教育评价首先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用考试分数来评判学生优良的情况,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评价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当今,更需要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来引领。然而,进行科学的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十分复杂,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思想统一的过程,也是技术准备的过程。

  韩平:“五唯”的前两方面突出反映在基础教育阶段。浙江对这一问题具体概括为“四个过度”——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过度依赖纸笔测验,过度采用横向比较,过度聚焦尖子学生,从评价内容、评价工具、评价功能以及管理者心态等方面,对评价指挥棒问题进行了阐释,明确了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施策,从最强话语权的层面,端正教育质量观,建立发展性的综合评价制度,构建旨在改进的教育评价工作体系。

  从系统的视角看,区域教育管理中存在三种“质量”:一是“结果型质量”,它反映学生个体的学习进步情况,应由学生负责;二是“过程型质量”,它反映学校整体的课程实施水平,包括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三是综合体现区域教育质量的“结构型质量”,它反映区域内学校、教师和各种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区域教育质量的核心体现,应由地方政府负责。反思当前的教育评价,问题的核心在于片面追求“结果型质量”,而忽视“过程型质量”“结构型质量”对教育发展的根本支持与长远影响。

  那么,怎样的教育质量观是科学的呢?我们将之概括为“四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关注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唯有体现这“四个关注”的评价,才能引导旨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记者:对于从根本上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上海与浙江分别作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倪闽景:上海做了四件比较重要的事:一是从2006年起,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研究,并从2009年起连续三次参加PISA测试,其目的是要学习别人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方法。二是从2010年起,在学习PISA测试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启动“绿色指标”评价,全方位体现学校和区域的教育质量。三是从2012年开始,小学阶段全面推行等第制,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避免“分分计较”的情况。四是从2014年开始进行高考综合改革,从“一考定终身”“分分计较”,走向“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模式,综合素质评价正式进入高考。

  韩平:浙江与上海2013年一起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验区,并于2013年至2016年,开展了三次“教育健康体检”。近些年,浙江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借鉴教育质量监测技术与方法,推进日常教育评价改革:一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体系,开展体现“四个关注”的综合评价,试图建起旨在诊断与改进的区域教育评价机制,同时鼓励各地探索体现地方特色的综合评价工作体系,让综合评价深入实践。二是提出“教育质量管理”概念,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与问题”调研,两次通过网络进行区域性统考与初中校内考试制度调研,推动区域与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反思与改进。三是深化“以校为本”的小学考试评价改革,先是2014年根据小学“零起点教学”要求,强调小学低段不以纸笔测试为主要评价形式,接着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小学学业评价体系初见端倪,基于实践任务的表现性评价得到较好应用,2017年又启动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围绕核心素养开展重视过程表现的学生综合评价。四是深化中考改革,加强学科考试命题技术研究,改进初中考试命题,推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刚性使用。

  引导推进教育现代化,激发学校与教师评价智慧

  记者: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倪闽景: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实际上指明了未来教育评价的方向和要求。教育是民生,更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现代化强国需要全民族基础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各方面人才,爱国忠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人才新的标准,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的战略性和先导性。

  韩平: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评估以及运用评估去引导创建教育现代化,都是评价的问题。如果教育评价导向不科学,教育现代化可能就名不符实。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在区域教育发展评价的导向上,要强调“生态意识”与“结构思维”,不能只盯着显性的指标去片面追求,而是要着力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系统中各要素的合理结构,不能采用单一向度的加强或提高措施,而是要按照“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从教育生态的视角把握发展的方略。

  记者:在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如何来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比如学校能做些什么,教师能做些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提供保障,等等。

  倪闽景:评价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按照功能来分的,包括终极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前者比如高考中考,通过评价完成升学选拔等要求;后者比如平时测试考查、期中期末考试等,通过评价诊断学生学习情况,改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另一种情况是按照对象来分的,比如团体评价和个体评价。团体评价就是对学校、对区域或者国家的评价,个体评价就是对学习者个体的评价。从这个角度讲,教育评价改革,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也有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每个层面都有可以改进的工作和要求,甚至家长也应该对教育评价有所理解和改进。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应更加全面,特别是要看到学校关键指标的增值。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全面加个性的要求。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教师在评价方面的作用空间很大,很有学问。

  韩平:学校层面的教育评价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我们贯彻落实政策,就要激发学校与教师的评价智慧。根据我们的经验,学生评价必须强调“学生立场”,推进评价改革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目前浙江教育评价改革的校本化实践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学业评价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包括学业评价体系、小学非纸笔测评、考试命题研究等;二是构建促进学生成长的综合评价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开展与运用;三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改进,包括学校考试制度的设计、教师评价以及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作业改革;四是基于评价实证改进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五是提高教师评价素养的校本研修。

  对于教师来讲,关键是要“心中有学生”,即重视儿童成长的综合性、坚持评价运用的发展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当然还要强调教育评价的专业性。由教师组织的关于学生的评价,首先不是考试,而是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评价,这是极富智慧的环节,也是当前实践较为忽略的部分;其次是阶段性的考试测评,它包括纸笔测验与非纸笔测验,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很重要,其背后还有评价标准、频次以及结果运用的取向等要点,其关键在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第三是与学业评价相平行且又互相渗透的综合素质评价,它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过程参与的教育方法,还是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这里切忌的是,强调“管理立场”而忽略学生发展为本,唯学业为重而忽略全面和综合的发展,聚焦结果横向比较而忽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

  在推动学校开展评价改革中,教育行政部门该“为”的是以制度明确正确的方向并给予技术方法的指导,“不可为”的是简单地推广统一的、唯学业的横向比较。特别是要对“学业成绩政绩化”问题有深刻反思,“聚焦尖子生升学率的横向比较”这一粗暴做法,已是纵容或逼迫学校违背教育规律,恶意争抢生源的重要原因。它所导致的学校间“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局面,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消极影响极其巨大。

  汲取世界教育评价智慧,突破制约教育发展瓶颈

  记者:从2000年开始,每隔三年,OECD会发布PISA报告,受到全球关注。上海在2009年、2012年连续两次排名第一,2015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参加,结果排名下落到第十,中国学生成绩下降的问题出在哪里?

  倪闽景:最近这次测试中国学生排名下降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前两次只有上海参加,第三次有四个省市参加,对象完全不同。2015年上海的PISA成绩依然很好,上海之所以成绩突出,是因为均衡化程度做得很好,但是四省市一起,虽然都是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化却参差不齐,这是四省市成绩不如预期的根本原因。而这么看重“第一”,正是我们传统的“锦标思维”作怪,PISA测试不是一个世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排名,它实际上有很多指标,上海只是在阅读、科学和数学的平均分上领先,在其他指标上并不是全部领先的,比如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师生关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等方面,可能还在平均线以下。

  韩平:我认为2015年的“成绩下降”恰恰更接近我国基础教育的真实状况。我们原来以为在基础教育方面还有一些优势,但面对这样的结果,需要理性反思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想,一是在广大的中小学中,“知识立意”的教学与评价仍占主导地位,学生面对“能力立意”的测试自然有差距;二是我国青少年学习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较大,看PISA测试结果一定要同时关注“分子”与“分母”;三是学习的结果不仅反映在知识与能力上,还反映在学生的兴趣、动力乃至生涯发展愿望等方面——我们过去的教育评价体系未曾思考过这一问题;四是在PISA测试与时俱进地增加的新元素上,中国的学生表现不佳,这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适应未来发展上,还存在着较强的消极惯性,这里应该有机制性的原因。

  记者:我们应怎样汲取世界智慧,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突破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

  倪闽景:OECD是一个经济组织,它为什么对教育评价这样热衷?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教育当中有哪些指标能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良好的预期,以及对未来世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研究的方法和意识是我们要学习的。而对于其发布的评估报告,尽管对参加测试的那群学生并没有太多指导意义,但对于教学当中应该注意什么,课程设置当中存在什么问题,教育投入的真正效益在什么地方等,却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韩平:人的成长应该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化的过程。正如OECD所主张的,一个全面发展的儿童,应是认知和情感技能平衡发展的。比如他们将情感技能纳入素养测评,必将打开一个教育新视野,会促进人们对学校教育功能进行重新认识。但是,这一新动向在测评技术上是极具挑战性的,将之纳入素养测评的动议具有前瞻性。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评价,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学生发展的评价上以核心素养为纲,在评价内容与方式上敢于突破唯学业与纸笔测验的思维定式,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坚持“学生立场”,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一种方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3-04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