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非考古专业的学生现在开始热爱考古,在寒暑假来找我当他们的指导老师,有的说要去西安研究兵马俑,有的说要去南京看明城墙,有的说要去看长城。”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专业的学生也爱上考古这门“小学科”,离不开《国家宝藏》等文博综艺节目的带动作用。
考古学一向被认为是冷门学科。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个别高校的古生物学专业从创立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个位数,有的甚至是“六代单传”。
身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创始人,贺云翱既从事过田野考古工作,也承担了考古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十多年来,在他的课堂上,听讲的考古学专业本科生一直只有十多个人,“最多的时候也就十四五个”。招生时也少有人报考,“第一志愿报(考古学)的很少很少,绝大多数都是从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录取过来的”。
贺云翱强调,考古虽是个“小学科”,却能发挥大作用。例如,大多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是考古学者发掘出土的,全国数以万计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的认定和价值发掘也由考古学者参与完成。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考古学者已经在全世界将近30个国家进行过考古研究,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作出了特殊贡献。
不过在近两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有越来越多非考古专业的学生也爱上了这门“冷学科”,经常来蹭课或请他作为课外调研的指导老师。在跟他们沟通后,贺云翱才知道,原来其中有很多都是看过《国家宝藏》《探索·发现》等考古文博节目后,开始对考古专业、文物和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参与调查研究。
虽然有更多非专业的学生对考古有了兴趣,但他强调,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这类较为冷门的基础型、研究型学科,研究的是根本性问题,更应该引起重视。“小学科大问题,小学科大作用。如果没有很好的基础型学科作为根底,应用型学科也是做不好的。”
贺云翱建议,高校应该把考古学这类基础型学科放到比应用型学科更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后者比较热门,报考的学生多,获取经费也很方便,有很多外界资源支持,但前者比较冷门,更加需要受到重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林 实习生孙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