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别敦荣: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的特点、特色和亮点
2021-03-02 10:20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摘要

  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总结水平评估和上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和新使命,集众智编制完成的,特点突出、特色鲜明、亮点迭出。概而言之,新方案具有方向性、目的性和可行性等特点,包含了分类评估、分级负责、“两线评估”和建改结合等特色,彰显出质量保障审核、线上评估、整改“三部曲”“一校一策”和“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等亮点。

  关键词

  审核评估;教学评估;水平评估;本科教育;普通高校

  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保障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大规模、全覆盖、周期性的高等教育评估进行了两轮。第一轮是2003—2008年开展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水平评估”),除2000年以后新建的本科高校外,其他本科高校都接受了评估;第二轮是2013—2018年开展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截至2018年7月,全国共有560所高校参加了审核评估,其中,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实施的有143所(含地方委托高校),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实施的有417所。水平评估对改善我国高校办学条件,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高教界和社会公众的质量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审核评估不仅促进了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对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构“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形成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2021—2028年)》(以下简称“审核评估方案”)经教育部党组审议批准实施。综合来看,审核评估方案特点突出、特色鲜明、亮点迭出,它贯彻了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要求,可以预见,它的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健康发展。

  一、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是政府行为。审核评估是由教育部统一领导,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组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部分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议并做出评价的质量保障活动。经过上一轮的实践摸索,审核评估已经形成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既有对上一轮方案及其实施经验的继承,又有根据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政策要求进行的制度创新,具有激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动力,促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审核评估方案具有三大特点,即方向性、目的性和可行性。

  1.方向性,具体表现为政策性、规律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评估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价值判断,它通过对有关事物的价值判断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为人们的行为导航。高等教育审核评估是由评估中心组织开展的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导向和激励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二是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三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审核评估方案将三者统一起来,搭建了评估的总体架构。

  审核评估方案体现了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精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引擎,高等教育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事业息息相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擘画了高等教育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全面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出台“新时代高教40条”、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综合改革,以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政策在审核评估方案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被置于纲领地位,政策的核心诉求被作为关键要素予以考察。

  审核评估方案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自身规律,不能以经济、政治等其他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适应;二是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内部各要素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基本规律,保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什么时候比较好地遵循了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发展就比较好;什么时候违背了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发展就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破坏性的结果。审核评估具有引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作用,审核评估方案比较好地反映了高等教育规律要求,不仅将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适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要求纳入了考察范围,而且还将其置于重要位置,要求从多层次多角度予以考察。

  审核评估方案反映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积极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据统计,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了50%。就规模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狠抓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堂革命,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建构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审核评估方案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出发,以促进高校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考察项目,着重考察高校教育教学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吻合度。

  2.目的性,具体表现为继承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评估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评估的目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也有短期和长远之分。高等教育审核评估的目的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集中体现在审核评估方案明确的目的性上。审核评估方案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对历史的继承,对现实的关切,对未来的追求,将继承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估的目的更加具象,更加合理,更容易为评估主体所理解和掌握,有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

  审核评估方案继承了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和传统。高等教育评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治理手段,有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估开展得比较早,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有研究表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已进入第四代,更多地强调多元价值、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已有30多年的历史,制度化的评估也有近20年了,从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审核评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包括高校自我评估、政府组织的院校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审核评估)、行业参与的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和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常态监测“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方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充分借鉴了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传统,完成了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评估传统的现实化,使国际经验和评估传统融入了审核评估方案的内核。

  审核评估方案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关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不仅在超大人口规模的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再向普及化的跨越,而且用较小规模的总支出和很低的生均支出支撑了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大规模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需求,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分类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所有高校都面临的重大课题,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关切。在审核评估方案中,不仅从总体上融入了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分类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而且还对高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标或观测点,从而使审核评估方案接地气,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审核评估方案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蓝图。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前景更加光明。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蓝图正在付诸实施,国家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各项建设任务逐步展开。一流本科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蓝图的底色,本科教育强,则高等教育强。审核评估方案将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作为评估的根本目的,采取分类评估的方式以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推荐评审“卓越本科教育教学高校”树立优质本科教育的典范。

  3.可行性,具体表现为共性、群性和特性的统一。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规模超大、层次类别多样、结构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对这个庞大的体系组织开展全面评估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审核评估方案充分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合理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的共性、群性和特性的关系,使其有机统一,有助于增强评估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审核评估方案体现了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共性趋向。评估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运用评估改善高校教育教学,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从最初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对高校办学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估,发展到现在对所有高校进行综合性评估;从最初更多地注重对教师个人教学行为的评价,发展到现在对教育教学全要素的评估;从最初主要基于考察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发展到现在主要为了整改和完善,以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从最初主要是为了保证底线质量的评估,发展到现在侧重持续改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从最初主要是同行之间进行的质量保证活动,发挥到现在高校同行、政府、社会等各方参与的质量治理行动,国际高等教育评估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等教育治理改革,兴盛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21世纪初期,审核评估方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趋势,在总结我国自身评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发展探索,实现了国际共性趋向与我国高等教育现实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

  审核评估方案体现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层次水平、不同类别形式的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庞大体系。在普及化阶段,分类发展是高等教育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要求。审核评估方案为不同类型高校的教育教学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且参与什么类型的评估由高校自主选择确定。这种聚类评估的方法更有针对性,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更高。它将极大地调动高校分类发展的积极性,相关指标体系将为高校校准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与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

  审核评估方案体现了以高校为基础的评估理念。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组织,全社会高等教育工作的基础在高校,国家法律政策和治理手段需要通过高校的主动作为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对人才培养发挥促进作用。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是评估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高校办学有共性,还有群性或类性,更有个性。共性是所有高校在履行功能以及相关办学体制机制上所具有的相似性,群性或类性是不同类型高校在办学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而个性则是各高校在自身发展历程和实际办学环境条件中所形成的特殊性。每一所高校既有所有高校的共性,又有其特定类型高校的群体特征,更是它自己,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办学环境、资源配置、功能选择和办学模式。任何一所高校要发展好,既要遵循共性,又要尊重群性,更要发挥个性。审核评估方案实现了以高校为主体,重视发挥高校在自我评估、建设、管理、改革和整改中的特殊作用,使整个评估过程与高校的办学发展相向而行,从而达到审核评估的目标。

  二、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特色

  新一轮审核评估在继承和弘扬以往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总体战略,编制了新的评估方案,以更有效地发挥评估的功能,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的,引导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上一轮评估方案相比,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有四大特色。

  1.分类评估。评估的导向作用不仅表现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上,而且还表现在评估方案或标准上,且后者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它是评估人员开展评估活动的基本依据和遵循。上一轮评估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度”的总原则,即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在进一步深化“五个度”总原则的同时,更将评估的重心导向教育教学的深水区,更加重视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这些都是针对所有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将高校分类发展、分类指导思想体现在评估方案中,形成了“两类四种”评估方案,使分类评估制度化,为不同类型的高校提供了适用的办学依据。分类评估有利于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办学,注重内涵建设,谋划特色发展;有利于高校在自我评估中发挥自主性,结合自身发展愿景和定位,量身定制评估指标,更明确地发现自我,更准确地对自身教育教学做出评价;有利于政府部门和评估机构根据高校类型进行精准评估与指导,为高校提供更适切的服务。

  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将全部参评本科高校划分为两类,并为两类高校分别编制了评估指标体系:一类是质量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另一类是包含“三种套餐”的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实际上,“三种套餐”是针对三种类型高校编制的。所以,整体上就是“两类四种”评估方案。质量保障能力评估适用于少数办学定位为世界一流高校,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改革举措具有代表性、先进性。上轮审核评估后,其整改成效显著。对这类高校,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其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及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三种套餐”之一适用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之二适用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之三适用于第一次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三种套餐”高校可自选,目的在于保证“五个度”的实现,重点在于促进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改善。

  2.分级负责。我国已经开展了两轮大规模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估中心发挥了主导作用,从编制评估方案到所有被评高校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都是评估中心完成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发挥督导作用,对省属高校迎接评估中心组织的评估予以指导和督促;在上一轮审核评估中,部省分级负责已现端倪,其探索实践为部省分级负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庞大,高校数量众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高等教育重心下沉,省属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占比都超过全国总数的95%。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评估组织机制,形成权责明晰、分工合理、执行有力、保障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方案对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办法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负责制定审核评估政策、规划及实施办法,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普通高校审核评估工作,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动态调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所属高校审核评估工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和评估计划,报教育部备案后实施。具体评估工作的分工如下:评估中心负责实施第一类审核评估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包括部省合建高校)的第二类审核评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实施地方所属高校的第二类审核评估,积极构建管办评分离、多方参与、部省协同评估机制。部省分级负责、协同推进的审核评估制度设计体现了新一轮评估对建立体系化、上下联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追求。

  3.建改结合。评估是目的明确的活动,不论是水平评估还是审核评估,都是为促进高校将本科教学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在发展规划、师资配备、经费投入、条件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多方面用力,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目的。实际上,从高校的角度看,在前两轮评估中,多数高校把评估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建设上,在管理和改革方面用力相对较少。在水平评估中,高校主要是抓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建设,当时的背景是除了极少数高校保持了本科教育规模的小幅增加外,其他高校都进行了大幅扩招,一时间高校办学条件非常紧张。为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争取在评估中获得良好或优秀的结果,很多高校大兴土木,开展基本建设,筹集并投入巨资购买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所以,在水平评估之后,高校办学条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在上一轮审核评估中,条件建设已经不是主要任务,制定质量标准、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受到高度重视,高校在评估过程中,都对本科教育教学各要素和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制定和完善。经历审核评估后,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机构建立起来了,质量标准明确了,日常的质量保障工作更规范了。这是评估给高校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

  前两轮评估都促进了高校建设,但对颇具意义的管理和改革创新关注较少,取得的成就也较少。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整改似乎也主要只是体现在编制一份整改报告上,实际的整改工作要么没有真的要去落实,要么就是提交整改报告后办学形势发生了大改变,没法落实整改的要求。新的审核评估方案借鉴了前两轮评估的经验教训,特别重视了建改结合,以改为重。在建设上,一改前两轮评估重办学条件改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机构设置等硬实力建设的特点,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包括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建立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以及建设优秀的质量文化等。在改的要求上,突出了“两改”:一是改革,另一个是整改。改革着眼于本科教育教学现代化改革,整改着眼于评估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发挥评估的反省和批判功能。在前两轮评估中,大家的兴奋点似乎都不在改革和整改上,改革进展不大,成效很少;整改有计划,但少落实,也少检查,更少问责。让教学改革“动起来”,根据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衔接融合“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设立“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称号,以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让整改问责“硬起来”,增设问题清单,强化评估报告审议、整改中期检查等环节,建立“回头看”整改复查机制,对整改不过关的高校予以通报。

  4.“两线评估”。评估是一项复杂的规范性、程序性工作,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价值评判。不论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可以借助相关技术和工具,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还只是用于提交相关评估工作材料,被评高校在自我评估和接受专家进校考察的时候,对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初步的,主要体现在汇报工作状况、展示发展成就等方面。在上一轮审核评估中,全国普通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基于评估目的所采集的所有本科高校的教学状态数据在审核评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被评高校的自评报告等材料在接受专家进校考察前都提交上网,有利于评估专家对被评高校进行网上审核评估。事实上,在审核评估中,评估专家做到了在进校考察前,在线上对被评高校的自评材料进行审读,并提交审读意见。与此同时,网络服务平台还为评估专家提前制定进校考察计划和提交给被评高校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仅如此,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期间,网上办公支持也是到位的。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服务评估有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他们对评估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评估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

  尽管评估的技术含量在增强,但客观地讲,技术在前两轮评估中主要发挥了辅助性作用,也就是为被评高校和专家的工作提供便利。在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中,技术的应用前进了一大步,方案提出了线上评估与线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和实施办法,实现线上线下评估一体化。“两线评估”改革主要针对专家的评估考察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它将原来专家单纯的进校考察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线上评估,另一部分是针对线上评估发现的问题进行线下进校考察。方案对线上评估专家组的组成人员、工作方式和主要作用做出了明确规定。专家组一般由15~20人组成,负责对高校自评情况进行线上评估。专家的主要工作包括线上审阅自评材料、调阅教学档案、访谈等,提出存疑及需要进校深入考察的问题,形成个人线上评估意见。若超过2/3的线上评估专家不同意入校考察评估,则该校本次审核评估将被终止。线下评估主要由专家组长根据线上评估情况,与校方协商确定入校评估事宜,线下评估专家人数一般为5~9人,评估重点是核查人才培养关键指标和关键环节、求证存疑问题、印证整体情况等。专家组综合线上评估和线下评估总体情况,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含问题清单)。“两线评估”改革使审核评估的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毫无疑问,它对评估过程、被评高校和评估专家、评估文化等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亮点

  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继承上一轮评估总体框架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设计。与前两轮评估方案相比,本轮审核评估有五大亮点。

  1.质量保障审核。质量保障审核评估是本轮评估方案的第一大亮点。它是一种新的评估形式,既不同于上一轮审核评估,也不同于本轮审核评估的主体部分,是在上一轮审核评估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对象高校所设计的一种新的重点突出的评估。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上一轮审核评估的自然延伸。具体而言,申请质量保障审核评估的高校应当满足5个条件,包括办学定位为世界一流,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代表性、先进性,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保障要素与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效果在最近一次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以及评估整改成效显著。质量保障审核评估的范围及重点是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及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包括定性审核和定量审核两部分。定性审核是对影响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非量化核心要素进行的审核,审核范围包括3个审核项目、11个审核要素和31个审核要点;定量审核是对反映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数据进行的审核。高校可以选择预置的22个定量审核指标,也可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高校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定量审核指标。

  2.线上评估。线上评估是本轮审核评估方案对评估形态的一个创新。在以往的评估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主要发挥辅助作用,为评估信息录入、储存和查询提供便利。本轮审核评估开发的线上评估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入了评估的核心,评估各方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营造一个虚拟的评估空间,一些实质性的评估工作将在这个虚拟空间完成。线上评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虚拟情境下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评估考察。线上评估是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的前置性评估,由专家组成员个人和集体完成。专家组成员在线上审阅自评材料,调阅教学档案,组织开展访谈等评估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存疑及需要进校深入考察的问题,形成个人线上评估意见。线上评估的开展有利于减轻被评高校和专家的负担,简化评估程序,削减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率。

  3.整改“三部曲”。评估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质量,即促进高等教育更健康更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所以,整改是评估过程的重要环节。本轮审核评估对整改提出了“硬要求”,设置了三个环节,明确规定了各环节的工作要求。三个环节的要求可称为整改“三部曲”,即高校在专家组完成《审核评估报告》(含问题清单)后,应按时提交《整改方案》《中期自查报告》和《整改工作总结报告》。后两个报告是本轮评估提出的新要求,是将整改落地落细落实的保证措施。本轮审核评估对整改结果的应用也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整改结果可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招生指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还规定,对问题比较严重的高校,将组织专家进校督查,对整改不力的高校将予以通报。整改“三部曲”的设置有利于整改真正发挥作用,使评估形成一个质量改进的闭环。

  4.“一校一案”。我国本科教育已经进入分类发展阶段,不同类型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本科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各不相同,难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不能用一套标准来评估。本轮评估方案分为“两类四种”,对各类高校提出了不同的审核评估要求。从两大类看,第一类审核评估重在评估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及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第二类审核评估重在评估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要素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量保障有效度、结果满意度。从小类看,至少区分了四类高校:第一类是定位为世界一流的高校,即接受第一大类审核评估的高校;第二类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第三类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第四类是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但未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的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普通高校。后三类需要接受第二类审核评估。不同类型的高校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案。具体参加哪一类评估,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定位自主选择。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方面自组评估指标体系,更有效地反映评建工作成效。“一校一案”的分类评估是本轮审核评估的一个亮点。它有助于使评估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增强评估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5.“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这是本轮评估创设的一个新项目。在水平评估中,设置了等第机制,将评估结果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等四个等次,以区别不同高校的评估结果。这一机制无疑有积极效果,但也造成了被评高校在等次上盲目攀比的消极影响。上一轮审核评估没有比较,也没有分类,每一所高校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其自身的质量标准对其展开评估。本轮审核评估设置了“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对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具有标杆性和引领性的高校,由专家组推荐参评。对推荐参评高校,专家组组长要向评估专家委员会陈述评估情况及推荐理由,参评高校校长要进行陈述答辩,通过后,由教育部授予“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称号,并向社会公布和宣传。这一机制的设立无疑将对高校发挥激励作用,有助于引导高校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争创卓越示范校,从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3期第7-13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