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朱永新: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
2020-06-04 10:46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我在今年两会的手记中写道,“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我想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这句话。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大家前一段时间听到任正非讲这句话的时候,都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任正非的原创,但是他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教育是投入最少,但产出最高、最有效益,同时也是最值得投入的投资。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教育有广度国家才有力量。教育的广度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普及程度。从近代的历史来看,几乎所有发展最快的国家,在成长最快的时候都是教育普及最好的时候。一个国家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人均创造力就越强,那么紧接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基本的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会越强。

  第二,教育有高度国家才有境界。教育仅仅有广度还是不够的,因为那仅仅是把知识进行了传输。我们不能仅仅是培养书呆子或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仅拥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具有情怀、道德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国家需要有一批有良知、有境界、有价值感、有信仰的人。

  第三,教育有活力国家才有创新。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育怎么把每个人的内在能量激活、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和张扬。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其实就是“独特性”。“独特性”是评价教育非常重要的标准,好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能量都能被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应是扬长而不是补短。扬长的教育和补短的教育是两种教育的方法论。有活力的教育就在于要结合每个人的创造性,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到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内在能力。

  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天生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讨厌学习。人生最初的时期,是发现这个世界最快的时期、是大脑突触形成最快的时期。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天生的本能还是要比其他动物少很多,大部分东西都是后天学习的。所以教育只要能满足人探索、好奇的天性,并不断地激发,那么人就能够不断成长,终有一日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我觉得是需要教育更有活力,因此我的首要观点就是“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如果我们在教育上既重视了广度、高度,同时也重视活力,那么这样的国家它一定有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是教育的基石

  阅读为什么是教育的基石呢?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阅读的过程是精神发育的历程。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我的阅读观》,在书中提出了我对阅读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特别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乃至于最伟大的价值藏在哪里?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里。但这些书如果只是躺在书架上或学校图书馆里,其实跟你没什么关系,只有当你阅读的时候才会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那时你才真正地拥有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

  第二,阅读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标志。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阅读能力上。纵观世界上所有的考试评价,会发现阅读能力始终是评价个人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最基本要素。

  我在20年前发起了新教育实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最初运作时,很多父母和老师不太理解,认为我们把教科书念好、把作业做完就行,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读课外书?甚至很多父母看到我们让孩子去读书,就把书撕了,或者藏起来,让孩子去做作业。

  其实我是很反对课外书这个概念的,书应该不分课外或课内。我们新教育实验有5000多所实验学校,其中有40%在乡村。这20年下来我们所做的努力,让大家都真正意识到阅读太重要了,阅读对提升学习成绩有着全面的推进作用。

  第三,阅读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这次两会我专门带了一个提案,我提出要通过阅读的公平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全民阅读能够推进提升国民素质,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把好书送给最偏远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最弱势的人群,让那些孩子在人生最初的时期就能够得到读书的好处。我今年在两会的提案里面也提出政府应该有这样的工程,配给乡村偏远地区的学校最好的书,并跟进阅读指导,同时给贫困家庭的孩子送书。我专门研制了一个中国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书目。中学生书目已经正式发布。把这些书送给孩子们,这样在他们成长的最初阶段,就能读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阅读是教育的基石。

  未来来自今天的创造

  我讲过三句话: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未来已经来,现在有未来;美好的未来,今天干起来。这是我对未来的三观。

  我们在讲未来的时候,会觉得未来好像离我们还很遥远,包括我在出《未来学校》的时候,有8000多人在这本书的读书视频下留言,分两派在吵架,说朱老师这个是教育乌托邦,不知道哪天才能实现。但我想说其实书里面讲的故事和案例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所以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挡也挡不住。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现在是过去也是未来,你所处的现在其中就蕴含着未来,但未来怎么才能更美好,要靠现在真正地做起来。

  好的教育靠谁来创造?最重要的人是校长!

  为了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教育,我们就应该去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教育,那么好的教育靠谁来创造呢?最重要的人物是校长。斯坦福大学原校长约翰·汉尼斯在《要领》一书中,用自己做校长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其中的缘由。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大学校长而写,也是写给中小学校长的,我非常愿意把它推荐给中国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们。

  第一,校长是老师的老师,更需要谦逊的品质。

  汉尼斯在书中第一个谈到的就是谦逊。谦逊,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你是校长,你是领导者,你很难把自己放在跟老师和学生同等的位置上,你觉得自己比他们高明,“我说你听”,所以就很难跟别人去沟通。但其实校长是老师的老师,他更需要谦逊。教育是一个共同体,它不是靠校长一个人去包打天下的。

  同时校长身上的很多品质都是从谦逊开始引出的。比如合作,只有谦逊才能合作;比如自信,也和谦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的校长还是很有启发的,因为我碰到的很多校长,往往个人英雄主义的气质多一些,而谦逊的品质就少了一些。

  第二,校长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榜样。

  汉尼斯在书的最后谈到了终身学习,其实这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我一直认为,未来的教育方式不是像现在这样学习和工作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像现在,我们读完硕士、博士,然后才开始工作,读完博士差不多要将近30岁了。我觉得在职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学习阶段式交替式的,它会是一个未来教育的新方向。这样的好处就是,它更会激发一个人内在学习的愿望,因为结合你的工作,你需要补课,你需要学习,而且针对性会更强。现在一些进了学校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到底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他学的很多东西自己是不感兴趣的,他的专业都是爸爸妈妈给他选定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他很难有比较好的方向感。所以教育其实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去帮助一个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校长来说,只有他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调动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调动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其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一个做榜样的历程。校长给老师做榜样,老师给孩子做榜样,你的榜样做起来了,教育就形成了。所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在教室里“我说你听”的过程,其实是大家在一起——一起做、一起学、一起研究、一起做项目的过程。

  作者: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青年报 2020-11-02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