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在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所做的“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主题报告中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 中国教育在线徐明磊/摄
他提到,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正在引发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调整。因此,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主题,中国如此,世界也如此。
他认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多样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群发展、智能发展。
一、需要关注多样发展
人的能力的多样性、需求的多样性、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世界在变,教育也在变,新的教育形式不断产生,我们也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形式来应对世界的变化、科技的变化、产业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48.1%,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而多样化正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最基本特征。
当前,百姓子女上大学的需求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想上好大学的需求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不能仅仅靠“985”“211”学校的扩充,还要以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多元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百姓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应当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在未来,中国不仅需要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技术创新型大学、文理学院、专业学院等各类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也需要跨越国界的世界大学、合作大学、无校园大学、网络延伸大学、袖珍大学等新形态的大学。
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要更加聚焦中心、关注多样、适应普及、鼓励特色,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配套的评价体系。其中,评价体系和资源获取机制是关键,大学发展不能被商业机构的排行榜过分引导,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和多样化发展。只有多样化才会产生特色,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二、需要关注创新发展
在变革的时代,如果不主动求变就会被淘汰,教育也如此。截止2019年,世界上将有140多万新的机器人被投入使用,其中三分之二的机器人在汽车、电器/电子行业及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中“就业”。在服务业领域,同样有一些职业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技术进步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也应为学生们提供对未来工作性质持续变革的适应能力。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虽然全球范围内就业总量还在上升,但这种上升是以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形式来拉动的。
可以肯定地说,再过十年乃至二十年,现在我们所能看到或不能预见到的一些领域,将会出现以目前的认知、定义和概念所不能覆盖的新产业、新科技领域。在那时,各岗位上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就是现在的在校生。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出现一个新领域办一个新专业,出现一个新的技术岗位创建一个新的学科,对于普通岗位来说,这是一种支撑发展的途径,但是,引领性人才的培养靠这个模式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全新的变革提供引领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我们需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大学教育持续改革,推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更加开放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适应力和就业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推动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由量变到质变,并引领新一代产业革命。当下,中国教育部推动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就是主动面向未来、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三、需要关注开放发展
开放是世界教育的主题。中国高等教育应当主动融入世界,加速教育和研究等领域的合作进程,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在“国际实质等效”认证、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
高校的开放应打开学校边界、学科边界、知识边界、学习边界和课堂边界,推进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以开放的眼光和姿态,在国际开放合作、产学研融通、协同创新和学科交叉中,实质性地推动知识体系创新和开放协同育人。现在某些欧洲国家以全新理念引领创建“新概念”大学,采用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打破传统的专业模式,以学科交叉的方式构建新的培养体系,值得关注和借鉴。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密切,工程教育与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以工业人造物为例,核心是技术的,取向是人文的,表达是艺术的,比如手机、汽车、机器人等等,因此,应更加关注在学科交叉氛围中培养创新人才。
国际开放、产业开放(产学研融合)、学科开放(学科交叉)、教学形式开放(翻转课堂等)、教学资源开放(多种教材形式)、课程开放(课程共享)、实验室开放、管理开放(更多选择),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值得关注的开放模式。
四、需要关注集群发展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国际上的一般规律。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建设世界创新中心和实现区域腾飞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也成为了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推动力和重要策源地,如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我们正在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需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积极推进与国家主体功能区高度匹配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契合和服务国家区域经济与社会布局。
高等教育布局要与国家功能区规划高度耦合,探索构建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模式,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要服从主体功能区基础性、协同性、约束性规划,科学定位,互动融合,主动汇聚各方资源,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支撑性和引领力。换句话说,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发展是同向同行的关系。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要畅通创新链和优化结构布局。一是要打造和引领符合区域发展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开发”创新链条,将大学的知识优势转化为区域内产业优势。二是要实现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在解决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的同时,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
五、需要关注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乃至未来更高级的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将会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如今中国诞生了很多教育公司,但大多以传授知识的普通教育和培训机构为主,高等教育涉及不多。未来智能发展是否能够真正激发教育革命,这还要看能否在根本上转换教与学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智能发展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培养潜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和校园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联动乃至灵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价值取向、工程伦理等方面,是目前机器智能难以替代的。一名好的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鼓励者和合作者。
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才是教育革命到来的主要标志,智能发展要使教师更专注于教学。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高校可以利用从学生中获取的海量信息,整合学校资源,为教和学的变革及其关系的转变提供新空间,特别是提供研习、探究、讨论和创新的开放式体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我不赞同未来大学物理校园“消失论”的观点,大学的发展形式会在人工智能、信息化基础上产生新形态、新空间、新平台,但关键不仅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培养“全人”,在于开发人的“潜能”。
信息技术要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助推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高校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创新,促进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促进教学方法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促进培养模式从“批量生产”转变为“个性定制”,促进教学场所从相对封闭转变为更加开放多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