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两会上的“郑大声音”:一流大学建设,黄河实验室,民法典草案……
2020-05-28 14:15
郑州大学
作者: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法学院沈开举教授分别积极建言献策,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一起来看全国“两会”上郑大人发出的“好声音”。

  牛书成代表就筹建“黄河实验室”,为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贡献郑大力量,以及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服务河南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建言献策。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牛书成

  1、牛书成:加快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服务河南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个接地气、鼓士气、得民心的好报告。”5月22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在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谈道,听到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等,作为一名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深受感动倍感振奋。

  建设一流大学 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举措。

  “郑州大学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以来,实施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牛书成说,目前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位,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完成“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估,部分指标提升明显,一流大学建设成效显著。

  在学科建设和学术产出上,郑大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大科研大平台建设和大项目培育力度,ESI全球前1%学科达到8个,ESI全球排名636位(较2016年前进445位),列全国高校41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550—600位,国内并列31—34位,USNews肿瘤学学科全球排名180名。

  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学校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以“杰青”“长江”等为学术带头人、以青年博士为骨干的人才队伍。大力实施《郑州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3)》和“十大育人工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全国“最大”本科教育的特色和底色。人才培养结构持续优化,本硕招生比达到1.7:1。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多元社会服务体系更完善

  以“中心城市·一流大学”合作为抓手,郑州大学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郑洛新自主示范区建设。

  “学校10家附属医院开放床位3万余张,年门诊量2000余万人次,布局建设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投身疫情防控,5批次189人驰援武汉,承担全省9个地市的医疗救助工作,为130家定点救治医院远程会商提供保障。”牛书成说,郑州大学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郑大贡献,成为推动“健康中原”建设的主力军。

  依托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郑大与洛阳市政府共建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博物馆研究院(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研究院,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成立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大别山精神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迎来首轮验收年 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0年是一流大学建设首轮验收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对标国家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按照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位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努力实现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推动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牛书成说。

  目前,建设一流大学虽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郑大将确保如期完成一流大学建设任务,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亿万父老乡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牛书成说:“在接下来的建设工作中,需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疫情防控和一流大学建设双胜利,对标一流,坚持学术引领与优势特色建设,围绕一流学科布局与整体学科提升,努力完成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

  此外,学校着力加强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筹)、郑州大学黄河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高质量发展。

  2、牛书成:确保高标准通过“双一流”建设首轮国家评估验收

  5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小组讨论时表示,作为一名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听到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政策措施,深受鼓舞,对加快教育强国和河南教育强省建设,信心倍增。

  牛书成介绍,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等部委的亲切关怀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大学抢抓机遇、狠抓内涵,全校师生干事创业,推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各项指标达到预期,部分指标提升明显。

  立德树人方面,学校以“十大育人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凸显全国最大本科教育的特色和底色;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2020年本研招生比将达到1.5:1。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在国际上具有公信力和代表性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上榜学科由1个增加到4个,在国内高校并列38位;在普遍用来评价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ESI方面,全球前1%学科达到8个,国内高校排名41位。

  科研能力方面,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获批项目数,均居全国高校23位。获批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全国首批16个“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研究基地”。

  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对标国家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强化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医疗服务。成立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大别山精神研究院,承担关于黄河治理工程文献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参与中国工程院黄河重大咨询项目。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加快建设,峰值计算速度全国高校第2位。附属医院开放床位3万张,年门诊量2000万人次,积极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5批次189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2020年是郑州大学建设发展的关键之年,郑州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秉承“求是担当”校训,全力抓好三件事:一是确保高标准通过“双一流”建设首轮国家评估验收,实现建成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二是迎接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实现学科水平整体跃升、重点突破;三是抓好“十三五”收官,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郑大贡献。

  3、牛书成:为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贡献郑大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表示,自2019年9月以来,郑州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学校区位优势,主动担当作为,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科技需求和关键问题,强化组织规划、汇集创新资源、加强平台建设,积极融入黄河国家重大战略,为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贡献郑大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 做好“黄河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理黄河五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聚合学校力量,统筹组织水利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学、管理学、地理学、公共卫生学等相关学科,依托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成立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构建多学科共同研究黄河问题的学术平台。2019年11月2日,学校与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水利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黄河保护与发展”首届高层论坛,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科技需求和关键问题,为快速推进和服务支撑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聚焦“黄河”这条主线,围绕黄河工程安全保障与防护、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调控、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开展研究,着力为黄河流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咨询建议、战略支撑和实施路径引领。2020年1月12日,学校与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规划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交的“推进实施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有关建议”材料,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供决策参考。刘炯天、刘庆柱分别主持“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发展战略”“黄河文化保护与文明传承战略”两个咨询项目。

  打造创新平台 筹建“黄河实验室”

  学校聚焦重大问题研究,以水利工程学科为基础,融合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等学科资源,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黄河特色、郑大优势”目标,联合省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统筹推进“黄河实验室”建设,致力于解决黄河土质堤坝安全防护、流域水土协同资源调控、引黄与穿黄工程灾变防控、滨黄工程建造与维护等领域关键科技难题。

  “黄河实验室”建设包含黄河基础理论与技术实验室、黄河水生态科学试验场和黄河足尺工程试验场三大部分,建设相关试验平台和试验模块,在滨黄基础设施工程灾变机理与灾害防控理论和技术、黄河水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环境演变模拟、黄河复杂环境下大型工程足尺模拟试验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学术高地,力争获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

  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孕育于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基础。学校充分发挥人文社科资源优势,依托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建设了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担任中原历史和文化研究院首席教授,组成一支由学部委员、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团队,致力于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组织实施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工程”“中华文明根系”研究,深入阐释中原历史文化,着力提升民族与国家认同。2019年12月24日,学校举办了“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论坛,围绕“黄河文化”“中原文明”探讨中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黄河对中原文明特质的塑造以及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校还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成立了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与洛阳市人民政府合建郑州大学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馆研究院、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郑州市文物局合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持续推进黄河中游地区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发展。

  牛书成介绍,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推动融入黄河国家战略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郑大贡献。

  4、牛书成:郑州大学积极筹建“黄河实验室”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如何立足“双一流”学校区位优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科技需求和关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认为,需强化组织规划、汇集创新资源、加强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为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贡献郑大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 做好“黄河大文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实现治理黄河五个目标任务上,近年来郑大发起成立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构建多学科共同研究黄河问题的学术平台。

  牛书成介绍,去年11月2日,学校与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水利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黄河保护与发展”首届高层论坛,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科技需求和关键问题,为快速推进和服务支撑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学校聚焦“黄河”这条主线,围绕黄河工程安全保障与防护、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调控、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开展研究,着力为黄河流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咨询建议、战略支撑和实施路径引领。

  打造创新平台 筹建“黄河实验室”

  “学校聚焦重大问题研究,以水利工程学科为基础,融合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等学科资源,联合省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统筹推进‘黄河实验室’建设。”牛书成表示,该实验室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黄河特色、郑大优势”目标,致力于解决黄河土质堤坝安全防护、流域水土协同资源调控、引黄与穿黄工程灾变防控、滨黄工程建造与维护等领域关键科技难题。

  “黄河实验室”建设包含黄河基础理论与技术实验室、黄河水生态科学试验场和黄河足尺工程试验场三大部分,建设相关试验平台和试验模块,在滨黄基础设施工程灾变机理与灾害防控理论和技术、黄河水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环境演变模拟、黄河复杂环境下大型工程足尺模拟试验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学术高地,力争获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

  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去年12月24日,郑大举办“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论坛,探讨中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黄河对中原文明特质的塑造以及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牛书成认为,孕育于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基础。为此,学校依托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建设了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担任中原历史和文化研究院首席教授,深入阐释中原历史文化,着力提升民族与国家认同。

  同时,在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成立,并与洛阳市人民政府合建郑州大学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馆研究院、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郑州市文物局合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持续推进黄河中游地区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发展。

  5、牛书成:加快一流大学建设 服务河南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直面疫情、聚焦民生、举措务实、提振信心,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篇体现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是一个接地气、鼓士气、得民心的好报告。

  作为一名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听到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等等,我深受感动、倍感振奋。牛书成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举措。郑州大学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以来,教育部参照直属高校模式对郑州大学予以大力支持,河南省高度重视,出台了支持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化政策、资源和资金支持,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学校大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位,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完成“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估,部分指标提升明显,一流大学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学科建设和学术产出持续加强。学校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大科研大平台建设和大项目培育力度,获批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筹)、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材料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能力。ESI全球前1%学科达到8个,ESI全球排名636位(较2016年前进 445位),列全国高校41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550—600位,国内并列 31—34位,US News肿瘤学学科全球排名180名。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着力打造河南省人才集聚高地,持续推进师资队伍三个“千人计划”,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以“杰青”“长江”等为学术带头人、以青年博士为骨干的人才队伍。大力实施《郑州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3)》和“十大育人工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全国“最大”本科教育的特色和底色。人才培养结构持续优化,本硕招生比达到1.7:1。

  三是多元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学校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医疗服务、工程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以“中心城市·一流大学”合作为抓手,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郑洛新自主示范区建设。学校10家附属医院开放床位3万余张,年门诊量2000余万人次,布局建设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投身疫情防控,5批次189人驰援武汉,承担全省9个地市的医疗救助工作,为130家定点救治医院远程会商提供保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郑大贡献,成为推动“健康中原”建设的主力军。

  四是文化传承创新优势日益凸显。“求是 担当”的郑大校训、“追求卓越”的郑大精神和“勿忘人民”的郑大情怀,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动力。依托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与洛阳市政府共建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博物馆研究院(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研究院,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成立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大别山精神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是一流大学建设首轮验收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对标国家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按照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位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努力实现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推动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疫情防控和一流大学建设双胜利;二是对标一流,坚持学术引领与优势特色建设,围绕一流学科布局与整体学科提升,努力完成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三是立德树人,办好“最大”本科教育,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强化支撑,加强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筹)、郑州大学黄河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高质量发展。

  牛书成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用好发展的辩证法,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完成一流大学建设任务,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亿万父老乡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提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沈开举

  1、沈开举:建议随意放生承担侵权责任

  应该增加放生动物致害侵权条款。经不完全统计,全国放生组织超过200家。近几年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实际的放生组织远超这个数量。没有科学依据的放生不仅不是善举,还是对原有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部分放生的物种还属于外来物种,其放生(入侵)甚至会破坏我国的生态平衡。

  2、代表委员热议民法典草案

  5月22日,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是民法典立法的最后一环。几代人热切期盼的民法典时代即将来临。

  来自各领域的代表委员告诉记者,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社会经济活力、更好保护民事权益具有里程碑意义。

  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说,民法典不仅调整私权主体,也调整公权主体。

  他介绍,民法典是老百姓权益的保障法,也是公权力行使的规制法。公权力该行使的,绝对不能缺位。公权力不该行使的,绝对不能越位。民法典不仅强调公权力要尊重民事权利、不能侵害民事权利,还要求公权力积极履行保护民事权利的职责。

  3、沈开举: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稀缺亟需“多条腿走路”培养

  “要‘多条腿走路,多轮子滚动’。”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当充分认识到涉外高端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健全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多措并举有效解决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稀缺问题。

  涉外法律人才有着“金领”中的“金领”之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发展强大、日益走向国际社会,涉外法律人才需求也日趋旺盛。

  公开报道显示,当前中国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有“小”“少”“散”“乱”的特点。但在沈开举看来,目前国内法律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即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和辅助人才少,同质化法律人才多。

  “目前中国有700多所大学设立了法学院,同质化现象严重,不仅填补不了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和辅助人才的缺陷,而且还导致就业难。”沈开举认为,中国法律院校应当采取精英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壮大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储备。

  谈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沈开举建议内地一些具备条件的外语大学开办法律系,把外语优势和法律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培养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的主要渠道。

  “发挥香港、澳门的人才优势,加强香港、澳门一些大学和内地大学合作。”沈开举认为应加强内地与港澳在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来解决当前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针对涉外法律人才队伍总量偏小、质量不高、经验不足等问题,沈开举建议,一方面通过鼓励留学人员去英美等国攻读,另一方面调整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政策,“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今后要更加注重资助一些留学人员,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

  在“走出去”方面,沈开举建议通过大学、政府机构要选派有法律背景的人员,有较好外语基础的人员,前往驻外机构、国际机构去工作、去锻炼,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素养;在“引进来”方面,要借鉴境外经验,吸纳更多涉外法律人才到教育、培训、司法、仲裁等相关机构工作。

  “解决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稀缺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沈开举表示,只有“多条腿走路、多轮子滚动”,才能逐步解决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卡脖子”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和日益多元化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

  新闻来源:整理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3-04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