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贯彻落实2018年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教育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开局之年、奠基之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框架和目标体系的提出,标志着素质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也进入到深水区。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和“六个下功夫”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工作中,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走向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回望2019年,我们会发现,基础教育课程及教学领域的改革大事和热点探索,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主题展开的。
关键词 新教材·新课标
铸魂育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事件: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建设体现时代要求、富有生机活力的新课程,卓有成效地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2019年9月,统编三科教材实现义务教育所有年级全覆盖,高中统编三科新教材开始在部分省市起始年级试用。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统编三科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是实施“铸魂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依托。2019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的学生全部用上了统编三科教材,部分省市的高中起始年级也开始使用,其他省份将陆续全面推开。中小学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为了让广大教师用好三科教材,教育部教材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开展了“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系列活动,走进甘肃临夏州、青海西宁市等地,邀请三科教材的执行主编、语文课文作者及教学名师与当地基层教师面对面交流,释疑解惑,同课异构,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发挥好学科育人作用。人教社还为义务教育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这三科的骨干教师开展了3710场、共11181个单元的面授培训,培训一线教师96.7万名;举办11场网络培训,全国41万个培训点540万名教师参加。
2018年1月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是今后一个时期引领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和风向标,意义极其重大。对于许多省份的高中学校而言,如何吃透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将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相关理念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落实到课堂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去,是201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举办众多高中教学研讨活动的核心议题。
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高中教育改革给出了明确的政治方向、目标定位和优化课程实施、转变育人方式的具体指导。一批高中学校开展了富有建设性的探索,如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选课走班教学;浙江宁波市镇海中学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整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以教学设计为切入点,推动建立与新课标、新高考相适应的新教研体系……《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与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理念和导向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它们有同一个核心指向,那就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重点事件: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当务之急是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
在2019年1月18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从今年起要狠抓劳动教育。要推进教育法修订,将‘劳’纳入教育方针。要加强引导,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督导评估中。要健全政策,对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的组织、学段任务、强度要求、教学目标、保障手段等作出详细指导。要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抓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依托社会力量和各行各业的专业力量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要防止劳动教育中的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等问题,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2019年,基础教育战线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理论研究、政策引导和实践探索三管齐下,开启了劳动教育的全新局面。
时代在变化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内容及劳动形式、劳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么看待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价值?不同地域的学校如何创造性地开设好劳动课程?围绕这些问题,在研究层面,国内许多教育专家深入研究,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层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方向性的指导。在实践层面,许多学校在多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比如:四川自贡市衡川实验学校和南京市力学小学等学校,将劳动教育和学校环境建设、卫生及就餐等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山东省广饶县王道小学、郓城县黄岗小学、安丘市凌河镇锦凌小学等乡村学校,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业种植和劳动致富典型事迹等,开发乡土田园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怀;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开设美食课程,通过举办“班级宴会”,提高学生家务劳动的意识和能力;清华附中永丰学校通过基地种植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劳动过程,与科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整合……通过创设不同的劳动条件和环境,劳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快乐的过程。随着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相信各地各校劳动教育实践将会内涵更加深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育人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减负
科学施策,减负同时提质增效
重点事件:2019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确定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29项竞赛活动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有人称2018年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严减负年”,从某种角度看不无道理,因为从2018年2月26日到1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及教育部等部委,一共出台了6份有关减负的“红头文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绝非一朝一夕、立竿见影之事,需要狠抓落实、持之以恒,还需要冷静分析、科学施策。2019年,在减负方面所做的工作就是落实2018年出台的6份文件。
29项竞赛“白名单”的出台,是对2018年9月出台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推进落实。众所周知,各种明面或暗里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的学科竞赛活动及其衍生出的培训班、辅导班、寒暑假集训营等,是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的罪魁祸首。“白名单”的公布,在规范管理中去伪存真,让竞赛活动祛除功利色彩,回归素质教育正道,引导竞赛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在减负的同时保障了学生正当的学习需求和选择的权利。
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本轮减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配合、狠抓落实方能见效。2019年,本报记者对各地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情况做了很多调查、采访和报道,发现校外培训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一大批不符合资质条件要求、违规经营或存在
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被取缔,各地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发布了校外培训机构“黑名单”,庞大的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瘦身”;二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更加规范,比如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培训内容不得超进度、超纲,提前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等规定,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与此同时,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也对中小学的作业布置、作息时间、放学后“三点半”的安排等进行了优化调整或创新改革,从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减少机械重复训练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减负”同时“增效”“提质”。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采取的举措简单粗暴一刀切,不够精准和科学,引发家长的不满,好在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进行了调整,总体来说,在减负的问题上,家长和学校取得了共识。
关键词 高考综合改革
多元评价,引导中学教学改革
重点事件:2019年4月中旬,广东、辽宁、河北、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重庆等第三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市陆续发布新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总体目标是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探索和完善科学育才、公平选材的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中小学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前两轮试点省份(上海、浙江和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在完善高中育人方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优化高校选材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诸多有益经验。
第三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市的高考方案,是在认真调研、吸收和借鉴前两轮改革试点的经验,并结合本省市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的。八省市的高考方案确定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各地的方案有一定差异,但都将采用“文理不分科、语数外+自主选科(3+1+2)”模式。
八省市的改革方案(3+1+2模式)使得高考科目组合减少为12种,有利于中学安排教学,有利于学生做出选择。八省市的高考方案规定,物理和历史这两个科目,学生必须从中“二选一”,这一规定凸显了物理和历史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八省市的改革方案允许英语听力测试和笔试分开进行,将听力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这既保证了中央关于新高考改革的精神落地,又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高考改革。可以说,八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将高考综合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更多省份的选择。
已经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在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如浙江省在破解走班制带来的师资短缺和结构性不平衡方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北京亦庄实验中学、上海南汇中学等学校在破解硬件制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湖北宜昌市小溪塔高中、复旦大学附中青浦分校等学校在推进走班制下的课程变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从学校到区域形成了相互支撑的体系;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和江苏省海安中学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均获得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这些实践层面的探索成果,将为后续开展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提供宝贵的借鉴。
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命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19年高考,许多学生、教师反映试题变化比较大,有些不适应,这是命题改革带来的正常现象。今后高考命题,将依据“以学定考”的原则,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更加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从教育部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亦可看出端倪:《意见》指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试题命制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升试题情境设计水平。
关键词 思政课
守正创新,建立“三全”育人体系
重点事件: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全国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深受鼓舞。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研究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热潮,在中小学,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其一,思政课不再只是思政课教师关心的事情,在很多学校,思政课建设成为学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比如在北京十八中教育集团,集团党委和各党总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谋划,成立了思政课建设研究小组,党委书记和4位党总支书记每学期亲自听思政课60多节,建立了一整套促进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的培训及评价激励机制。
其二,思政课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照本宣科的灌输说教少了,注重实践、链接生活的互动讨论、主题探究、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同时,思政课与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等密切结合,思政课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与延伸。许多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北京十八中运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了思政“智慧课堂”,山东淄博市齐悦实验小学将思政课与地方“非遗”结合起来,成都高新滨河学校把思政教育与足球教育整合……诸如此类的创新探索,丰富了思政课的内涵,让思政课从形式到内容都生动活泼起来,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其三,“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得到认同并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在“学科思政”理念指引下,语数外、音体美、理化生等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都注意挖掘本学科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并注意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思政教育犹如盐溶于水、润物无声。
其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大幅提升,针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2019年9月27日,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不断创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文件的出台,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一些中小学校长说,过去招聘专职思政课教师时想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或在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方面采取一些创新激励措施,总是担心其他学科教师有意见,现在则理直气壮了。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是一项“慢工出细活儿”的工作。把政策文件落实到实践探索中,把理念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会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2019年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文件
3月21日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4月12日 教育部《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6月4日 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
6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6月23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7月12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
8月1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9月27日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10月10日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
11月12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1月22日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11月22日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
11月25日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
12月6日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12月1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