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健荐书
1、潦草
这本书讲述的人事景物,并没有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不过是“一闪念、一片段、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一节一二百字,少有关联,但每个断片,都隐含人生的真相——众生潦草,命运无常。作者笔下的市井、乡里、风物,在别处,亦在此处。他把目睹的和亲历的说出来,把孤独说出来,把无能为力的说出来,把柔软和温暖也说出来,以此获得一线彼此明白的机会:过客与归人,城市与乡村,生存与死亡,荣光与耻辱,它们是鸿沟,也是镜像。这一事一物,作者平静地记录,很少跳出来加以评价,“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写普通事物,赋予它们广阔而惊人的力量”(卡佛)。这种力量如冰川潜行于水下,撞击着心灵的礁石。
2、取瑟而歌
诗歌对我们发出邀请,但没有配上开启城堡的钥匙,我们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受力和分析力,才能有勇气和智慧透过音节之间的声响,语词之间的缝隙去靠近,“一旦理解词汇有如庖丁解牛,甚至能把那牛肉磨碎吞下、融会贯通之后,边界的障碍就被拆除了,通向陌生国度的道路会变得开阔无比,一场缓慢而自在的遨游之旅就开始了。”因此,张定浩坚信“所有诗都是可解释的”,当然能称得上是诗歌的,必然有足够的力量配得上读者的信任。《取瑟而歌》这本小书涉及的五位现代中国诗人,是逝者,也是歌者。借助作者精深的文本细读功夫,我们目睹这些诗人如何被痛苦、忧郁和幸福所锻造,他们“如贝类在缝隙中行军的同时努力把外在的经验镌刻成自身的回环”,而后再把深沉复杂的情感锤炼成音韵,诗句。
3、唐诗可以这样读
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以专题形式,聚焦从初唐到晚唐的六位诗人,解读他们的六大诗作。如王维的五言小诗《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初读只觉清清浅浅,但若细细品味,便会疑惑羁旅在外的游子为何问的不是父母家人,而是“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即便这株寒梅是诗人亲手种植,意义非凡,也无法解释诗人为何薄情至此。这个细微问题,到底碰触到人心的哪个层次?作者认为这和人类非常复杂幽微的心理机制有关。”这种心理机制背后都有一个根源,就是自我保护——是不敢问的“情怯”,是不敢言的“辛酸”。欧丽娟教授将诗歌中的情感还原,抽丝剥茧直至文本内核。我们才可见真实的诗心,人性。
4、我们的孩子
本书不仅用严谨的数据确证美国孩子之间日渐扩大的机会鸿沟,还用大量的访谈,讲述不同阶层家庭的人生故事。这些具体的样本,如一滴水折射出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们得以走进生活的真相——家庭出身、经济状况、学校条件等诸多因素汇聚一起,塑造着每个孩子的人生机会,“寒门再难出贵子”。但是,这种越来越大的阶层差异必然会撕裂社会健康的肌理,从而带来不稳定的因素。那么,路在何方?作者分别从家庭结构、为人父母、学校教育、邻里社区等方面提出有力建议,缩小机会鸿沟不是不可能。当然,所有人都不能袖手旁观,即便是穷孩子,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5、回忆与随笔
本书收录安娜·阿赫玛托娃的童年散记、青年信札、对同时代诗人的回忆,以及对前辈文学巨擘的评论。诗人把自己的随笔称作“记忆的闪光”“潦草的笔记”,力图通过个人的经历,如实写出那一辈人的命运。她的语言冰原般冷峻,回忆童年也是如此平静,“谈童年既容易又困难。由于它已处于静止状态,所以谈它容易,但这种谈法常常掺杂着过多甜滋滋的东西,让人起腻,与童年这种重要而深奥的时期完全相悖。”正因为摒弃了那种让人起腻的“甜滋滋的东西”,这部书有了黑铁的重量与质地。在她回忆友人的随笔中,我们见到了勃洛克、曼德尔施塔姆等人的筋与骨,血与肉,也得以窥见彼时俄罗斯文坛在时代风暴中的真实风貌。
杨赢荐书
1、近距离看美国
这是一套美国通识读本,从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到达北美大陆,到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响,制宪会议的召开,再到南北战争、黑人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既有纵向的深入,又有横向的比较,作者向我们讲述了美国的前世今生,讲述了自己对美国历史、政治制度、种族矛盾、社会文化的看法。
本书以向朋友写信的方式,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带领我们进入美国历史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去感受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
本书的作者是移居美国的华人夫妇,这使得他们的讲述有了一种别样的视角,他们既了解中文读者对于美国文化的疑问,又理解美国生活的酸甜苦辣,因而他们的书籍总能唤起中文读者对于那个遥远彼岸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2、永恒的图书馆
“本书中,无数的藏书家、书商和图书馆人凭着‘坚忍’与‘刚毅’,在保存书籍文化的传承上成就了不朽的业绩。”
本书告诉我们,面对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反智劫难——兵燹、查禁、焚书……,甚至还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图书馆人如何以刚毅的精神面对灾难,以坚忍的姿态保持底线,努力保存每一本书,努力扩大图书对人们的每一点影响。
本书还告诉我们,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就是从图书馆中不起眼的,落满灰尘的材料中得到灵感和启示的。因为“书籍是可靠的贮存器,也许一时会被遗忘,但只要重新打开,就会重新传授其教导。”
阅读书籍造就一个国家的伟大,要想明白他们为何如此热爱阅读,请看看这本书。
3、悲惨世界
一个人,偷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牢。出狱后,他又因偷窃主教家的银器被捕,但是主教宽恕了他。从此,他走向了一生的灵魂救赎之路。他,就是《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冉阿让的灵魂救赎为线索,以法国19世纪法国前半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为背景,追思历史,扣问社会,丈量人性,是一部外在和内在都极为广阔的史诗巨作。
这部小说从问世到如今一直焕发着强烈的生命力,它充满了人心的纠葛,善恶的冲突,正义与暴力,死亡与救赎,是一个无比复杂又令人思之再三不能释怀的世界。小说中有许多强烈的情理挣扎和冲突,莫衷一是,晦明交错,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和思想激荡。
4、人间
成仙难,还是成人难?白蛇修炼千年,只为成人,但最终也没能修成人的绝情残忍。
除妖易,还是锄恶易?法海作为一个除妖人,矢志除灭蛇妖,但最终在蛇妖善和人性恶的矛盾中迷失了。
本书是全球重述神话的一部分,作者将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进行了现代性的改编。无论是白蛇、法海,还是许仙,都在传说原有的基础上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新的人性内涵。更为有意思的是,作者借由古典传说的外壳,讲述了一个现代社会伦理和政治学的话题:什么是正义?我们可以借正义之名消灭异己么?……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李锐、蒋韵夫妻合著,使得本书既具有冷峻的理性深度,又兼备温暖的人性光辉。
5、耶鲁文学小历史
本书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带领我们进入西方文学的天地。
阅读此书,就像踏上了一段极为漫长,但是风景绝佳的旅程。你不必担心其中有太多的术语名词,让你头疼脑胀;你也不必担心作者会板起脸孔来告诉你文学的意义有多么的重大。作者关心的只有美和趣味,他在和你对话,引发你的思考。你甚至可以不那么一本正经的阅读此书,随便翻开一页,即可阅读。
本书最大的价值还不在于作者的介绍,而是它作为一个窗口,将你引向了更为广大的文学世界,让你进入一个精神更加丰盈充实的纷繁宇宙。正如作者所说:“文学以其他事物皆不具备的方式使我们的生命充盈丰沛,让我们更具有人情味。我们读得越多,越能体会到文学的这股力量。”
朱煜荐书
1、梅边消息
人到中年,忽然从古诗中读出了许多人生滋味,也越发喜欢读别人的诗评诗论。一边读一边好像在听作者谈天。谈天,需要有诚挚的情感,清通的见识,宏博的信息才好玩。这些,《梅边消息》里都有,而且是用清丽雅致的文字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在序言里回忆自己跟着父亲读古诗的情形,那是传统读书人家的诗教传统。温柔敦厚,借此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想起来,真让人觉得温暖。
2、重读八十年代
作者说,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作者在八十年代骑着自行车去见一个又一个作家,约到一部又一部稿子。我在九十年代读了许多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打开这本书,让我想起当年读过的那些小说,让我知道那些小说背后的逸闻趣事。如果没有读过“八十年代”,没关系,这本书就是一把钥匙,你可以用它打开一扇文学之门,门后是黄金般的八十年代。
3、一碟腌菜
方形小三十二开本,别致的版式,清晰的照片,清简的文字,精当的文献摘引,随便翻上几页,就让人心生欢喜。说是腌菜,其实作者分了酱、豉、腐、腌、渍等五个部分来介绍中国人的家常味道。不过作者写作此书的心意应该不只是谈谈风物特产,《小引》里这样写:我们的人生大部分情况下也是腌菜状的。比如酱状人生就是常态,更具体一点的生活当然也可以是酱状的。设想一下吧,每个人出生时是一粒大豆,最后都变成了酱缸中的一部分,不独立,无意识,不分你我,有的只是一种糊状,还有一种奇怪的味道,很有意思的状态或境界。
4、一寸灰
毛尖在《文汇报》上有个专栏,谈谈电影电视。写专栏最怕雷同,内容雷同,观点雷同,文章作法雷同。可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关注视角、表达方式大体是固定的,每周一篇千字文,要想不雷同真是太不容易了。可是毛尖真的做到了。看了电影电视有感受,不稀奇。厉害的是,感受与众不同,是别人想不到的。更厉害的是,将各种信息组合在一起,用毛尖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回味。以至于一部分电影上映,一部电视剧热播时,我常会期待毛尖的评论。如今这些评论被收在这本书里,书中还有一些感人的非影评。不管影评还是非影评,全都透着一股毛尖式的机灵。
5、给孩子的故事
作家王安忆选的集子,眼光自然是独到的。她说:“我可以为这些故事负责,它们不会使读故事的人失望,无论在怎样的不期然的地方出发,一定会到达期然;掉过头来,在期然中出发,则在不期然中到达。”说是给孩子的故事,但我觉得年龄起点要放在青少年。当然,成人也尽可以读。每个故事都不长,但每个故事背后的别样人生却很悠长。
张剑平荐书
1、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虽然我们很多人并不真正懂逻辑,但不妨碍我们在争辩中用“你不讲逻辑”来贬低对方,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知道“逻辑”的价值。除了论辩外,逻辑还是科研、思维、学习以及交流的必备工具。
为了引领大众逻辑学入门,殷海光先生撰写了《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这本通俗读物。
既是通俗读物,便要化解逻辑学的枯燥。为此,殷先生设定了场景和人物,用对话的形式来传授逻辑学。
阅读书中的人物对话,你会发现他们的观点或许正是你的观点,他们的疑问或许正是你的疑问。你俨然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在作者叙述的引导下一步步探寻着逻辑学的真谛。
作者创设问题情境贴切、设计对话精心、阐述逻辑知识严谨而通透。这些都是和作者深厚的逻辑学学养以及多年的逻辑学教学经验分不开的。
2、哲学的慰藉
人的一生,会不同程度地处于挫折、疾病、孤独、贫穷和困难等境遇之中,而且我们每个人也都必须面对死亡这个逃脱不了的命运结局。面对人生种种确定和不确定的不幸,只有不断地自我慰藉,才能在真实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充满勇气,昂首前行 。
自我慰藉的方法有很多。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则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道路,让我们来寻找《哲学的慰藉》。
作者的笔墨里,哲学不是抽象而严肃的说教,而是温暖睿智的生活态度。作者邀我们一起跨越时空,和六位哲学大家相遇相知。在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各自真实的人生境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待种种不幸的态度、思想和做法,从中获得“慰藉”心灵的榜样力量。
上海译文社的这个译本是资中筠先生翻译的。
3、价值的理由
救黑熊重要吗?跳水救人时想什么了?人是自私的吗?何不跟着感觉走?快乐能否比较?快乐是目的吗?民主是不是普遍价值?……这些看似简单而寻常的问题,往往没有确定的答案。
正因为没有确定的答案,才会使我们常常陷于选择的困难。遇到所谓“三观不合”的人,更会由于价值上的差异而纠缠不清。寻求价值的支撑理由,为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辩护倒成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被誉为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的陈嘉映先生的这本《价值的理由》可以一读。陈先生文笔浅白易懂。他喜欢从贴近我们生活的简单问题入手,细致而耐心的抽丝剥茧,在不经意中地把问题讲深讲透。
陈先生的文章,关键不在于给读者某个真理般确定的答案,而是把他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们在阅读中习得思考。
4、信息简史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这本书是詹姆斯•格雷克先生七年磨一剑的上乘作品。
高博先生译成中文,书名为《信息简史》。名为简史,其实不简。格雷克在本书中以其一贯包罗万象的宏阔视野,将人类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生物学、哲学等学科中与信息有关的知识以香农的信息论为主线,串联铺陈、融合贯通,为我们展示了史诗般的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壮阔篇章。
回望历史,作者将信号、辞典、电报、差分机、信息论、熵、生命基因等精彩故事,娓娓道来。展望未来,作者又以深刻而理性的洞见,力图挽救被“比特”信息洪流淹没的我们。万物皆比特,是人类几千年来探索信息奥秘的伟大发现,是人类崭新的世界观,也是本书的核心思想。
本书虽然通俗,概念却多,如同美味面条,鲜香顺滑,嚼劲十足。
5、哲学之树
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想读一本有点专业味儿的哲学入门书。不妨看看美国人庞思奋的《哲学之树》。
这本在大学教授讲授哲学课的讲义和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出的哲学入门书,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将课堂教学讲义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知识系统性强、篇章结构条理清晰,内容循序渐进,作者讲解到位,还会提供用以深入思考或者对话的问题,这些都是本书值得推荐的理由。
不管你是否具有哲学基础,只需跟随作者的引导进行主动思考,你就会渐入佳境。要注意的是,这是一本专业的哲学入门书,在阅读和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指望读上一遍,就能对哲学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这本书需要反复地阅读。每一遍的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新的提升。
概念图形的表达也是这本书的显著特色,我们不妨借此来训练阅读和理解概念图形的能力。
书是读不完的,所以,书单也是列不完的。2018年就要过去了,对你而言,将什么留在了这一道年轮里?祝愿每一位朋友,能够有喜欢并且读完的一本或几本书,伴着已经消失的那部分世界,在时间的海里,永不沉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