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王虹英: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与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15 10:3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与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实操能力全环节,探索提出“1+X”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1”为课程主阵地,“X”为围绕课堂教学的多渠道延伸育人阵地和路径建设,不断深化“三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关键词:外语与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双推进

  一、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新的技术条件改变了文科教学“重理论,轻实务”的传统模式,学科交叉和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改革方向,使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建设、融入机制和实施渠道都发生了变化。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从“单形态”到“多模态”

  1.课程思政形式载体亟待深化向新兴媒体借力的积极尝试

  当前新媒体几何裂变的传播模式以及媒体融合发展都给文科类课程教学形式的日益丰富带来新的思考与尝试,单纯课堂PPT讲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接受的需求,急需让新媒体和融媒平台成为提供课程思政的案例库和作为课程思政成果展示的交流区。这些既需要教师的探索与尝试,更需要从学科专业整体进行的组织与共享。

  2.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亟待强化对民族复兴使命的充分解读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任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节点,促进文科发展的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因此,课程思政内容应更加贴近国家现代化建设现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所需、回答时代之问、担当时代之责,充分建立起今日所学之课程与报效国家的密切联系。

  (二)课程思政的融入机制:从“漫灌型”到“引领型”

  大水漫灌型的价值教育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文科改革建设要求我们探索引领型,实现课程思政从入耳、入眼到入脑、入心。

  1.课程思政的育人力带来“正向促进”

  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将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融合起来。如何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使教学内容既符合专业育人特点,又符合认知科学要求,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的认知以整体性形式发生,学生不可能脱离意义单独认知符号,脱离环境单独理解语言或专业知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符合认知规律,只有在认知整体框架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情感认同和行为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思政从意义价值的角度点亮了学生的内动力,使得学生在课程中学习知识和增长本领的过程有了内在更强的自主性。

  2.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要求“教师先行”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如何让教师认得清、讲得出、说得好、做得到,是决定课程思政建设能否真正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重点工作。这对每位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能力提升的机遇。也就是说,教师的课程思政开展,需要从能力、方式、载体、资源等多维度给予提升,甚至是专门的培训和助力。让教师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经师”与“人师”,寓教于无形。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渠道:从“独立化”到“协同式”

  新文科建设,丰富并延伸了专业课培养的环节和流程。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在培养全过程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这就拓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阵地。

  1.育人与育才统一,聚协同育人合力

  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就需要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与专业教学交相呼应,构建广义大课程,立体化、多链条汇聚育人合力、夯实思政根基。

  2.内容与载体并重,施组合育人巧力

  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手段日益依赖新媒体技术。在课程之外,学生接触信息的主渠道是新媒体。将新媒体平台纳入课程思政渠道建设的视野,丰富育人载体、拓宽思政路径。

  二、 外语与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特点及思路

  1.课程属性与价值塑造易于关联

  外语与新闻传播类课程通常在不同高校设置在不同学院,但均为人文社科类课程,本身从课程特质就与人的认知息息相关,其专业知识传授与意识形态、价值观塑造有着天然的关联。课程思政建设需在中西文化对比、价值观碰撞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

  2.课程案例与时事热点易于关联

  无论是外语类程还是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均需直面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认知、回应学生疑问,因此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建设需要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巧妙引导学生达成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同向的认知与思考。

  3.课程应用与社会实践易于关联

  外语与新闻传播类课程专业能力与社会实践、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密切,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课程思政实施的“1+X”模式探索及做法

  以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为例,学院同时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针对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与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学院积极协调院内、校内平台资源,探索出了“1+X”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1”为课程主阵地,“X”为围绕课堂教学的多渠道延伸育人阵地和路径建设。

  “1+X”模式从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合基础理论、前沿知识和能力提升要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有益探索。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堂授课、作业作品、现场教学、教材使用、试题研发等环节。并进一步通过实习实践、新媒体平台、公益服务、创新创业与毕业设计的全方位补充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聚合效应。

  (一)“1”是紧紧抓住课程“主阵地”

  切实把课程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一条主线”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五大重点”即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深入融合到教师授课、现场教学、学生展示、课程作业中。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融合”。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规律、丰富学识、增长能力、塑造品格,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深耕课堂授课环节

  课堂是课程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

  语言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翻译概论》构建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包括国家主席新年贺辞翻译、国务院总理答记者问口译、中国铁路工程出海过程中的翻译、中国典籍英译、国家工程标准翻译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实现翻译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翻译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作为译者肩负有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使命,在培养文化自觉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拓宽全球视野、坚定中国立场。

  在《大学英语预科》的词汇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生动讲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英文翻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发展阶段关键词的英文表述,在知识传授同时提高学生英文应用能力,在与学生一起回顾祖国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过程中,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高级综合英语》课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图片中人物对生活的热爱”的故事,邓稼先、黄文秀、张桂梅等人物被选入图片库。通过他们的事迹,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鼓励学生向榜样看齐,把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课程,以培育科学家精神为内核,贯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课堂全程。课前依托24个学术阅读材料融入课程思政,设定“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等12组课堂讨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内容学习中悄然提升思想境界。如教师讲授“如何撰写英语论文的实验部分”时,就以北京交通大学王梦恕院士为例,讲述严谨治学、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以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教学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课上设置“六个一”展示环节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学生能用英文介绍“一位杰出学术人物、一本权威学术期刊、一个高水平国际会议、一项重大科技突破、一项参与的研究项目、一种科学家精神”, 让学生在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

  《科技葡萄牙语》在讲解铁路一章中,以中国为安哥拉修建本格拉铁路为例,讲述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技术、气候问题为非洲修筑铁路的过程,带领学生见证中非友谊,感悟交通行业带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与情感不畏艰难、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见贤思齐。

  2.激活课程作品环节

  《融媒体理论与实务》《媒介融合研究》等课程围绕时事热点进行作业选题,引导学生聚焦“建党百年”“全国两会”“抗美援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社会热点制作融媒作品,了解世情党情国情民情。其中,建党百年融媒系列作品“百的背后有多少种美好”,在人民日报融媒平台话题阅读量超2700万;建党百年“美美与共”系列作品以双语形式在光明日报全平台推广,用艺术领域的国际交流反映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对和平友好矢志不渝的追求;“抢救式采访150位志愿军老战士”微博话题被央视《国家记忆》采纳、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转载,阅读量近1000万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作品发布在央视官方抖音、微博等平台,单条视频最高获赞97000……这些都是以专业所学,切实参与服务国家重大主题、记录时代、引领舆论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有益探索。

  《新媒体写作》课程,围绕“我们这十年”进行作业策划,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学生在制作H5、网页作业时,了解十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河流资源保护等。其中,以缉毒警察为主题的视频动画《你我》在当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登上《北京日报》客户端。

  《数据新闻》课程,开展数据新闻作品的创作与生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将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融入课堂。课程与学习强国平台合作,推出数据新闻作品。其中,《【数读】细“数”民生10年变化趋势》在学习强国发布后,当日就获得了10余万阅读量。作品《藏蓝色祭奠:2017—2020因公牺牲警察报告》荣获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三等奖,学生在感动中传播了共和国卫士们的精诚报国与守护平安。

  《跨文化传播》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在课程作业中,组织学生远程采访海外高铁建设项目员工,调研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国情并制订跨文化传播策略,提升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了“四个自信”。

  3.拓展多元教学环节

  积极拓展现场教学。在《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课程中,教师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教学过程,选择北大红楼、京报馆等红色地标作为现场教学场所,学生通过参观,了解共产党员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等人的办报经历,缅怀革命先烈,了解中国新闻学历史与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感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刻内涵,厚植家国情怀。

  深化教材使用。教师在使用高级综合英语教材时,通过“深度挖掘教材思政点”、“按单元建成课程思政案例库”、“补充线上和课堂学习材料”的方法,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教学过程。比如,在第一单元《Man and Nature》中,鼓励学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翻译成英语,利用生动而接地气的教学内容学会如何用地道英文表达中国智慧,从而快速提升“英语讲述中国”的水平。

  巧用测试与试题库。在制订校本大学英语入学分级、五级、六级测试和建设相关试题库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听说读写的试题中,例如在写作命题中,要求学生就“food wastage”——反对食物浪费写一封邮件,要求邮件中必须包含发起光盘行动的原因和学生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到的英语语言技能描述国家倡导的节约行动,从而练就向世界阐释中国主张的本领。

  (二)“X”是多渠道延伸育人阵地和教育路径

  1.实习实践拓宽课程思政“三融合”阵地

  广泛开设各类实习实践项目,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学思并重、知行统一。与中国新闻网、外文局、字节跳动等建设有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的外语与传播知识技能应用到实践中。联合实习基地中国网数据频道开展新型科技类融媒体访谈节目《数字中国大讲堂》,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感受国家科技成就。学生实践团队先后在内蒙古通辽市开展精准扶贫、见证优秀共产党员榜样等调研,在首都大学生集体采访行动中荣获“优秀团队”称号;赴雄安开展暑期实践,实地探访县级融媒体建设情况,感受雄安新区规划中的新发展理念;学生暑期实践陆续关注三里屯语言景观的建设现状、北京冬奥会部分场馆及周边地区语言景观建设并提出策略建议;学生志愿服务身影遍布冬奥会、冬残奥会、服贸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等。跨文化交往和国际传播能力在这样更大的课堂中获得了提升,学成报国的担当精神油然而生。

  2.新媒体搭建课程思政“三融合”平台

  先后获批建设北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工作室——上园村3号”视觉传播工作室、北京交通大学“讲好中国故事”融媒工作室,与课堂教学充分连动,致力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双基地”,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产品生产基地和具有专业素养的融合媒体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工作室迄今已创作60余部正能量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果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多部作品先后获得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最佳作品等奖项,《影痴老黄》先后获得13个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并入选中组部党员网全国党员“两学一做”观摩影片,《瓷旧迎新》获2021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二等奖。联合中国新闻网开展“青年学人行走青藏线”主题活动,以青年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纪录片《奔赴》在中国新闻网上线,播放量达64.5万。

  3.公益服务提升课程思政“三融合”认知

  成立“交大益路行”公益扶贫团队,团队以“培养青年、服务青年”为初心,以“振兴乡村,公益扶贫”为宗旨,带领学生实践调研贵州省黔南州都匀、河北威县等地,通过开展扶贫支教增强对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认同,通过探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先后荣获教育部推普脱贫专项立项和宋庆龄基金会公益实践全国第一名,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百强团队荣誉称号。团队原创公益MV《和我一起到那里去》获得学习强国、团中央、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上百家媒体关注报道。

  4.创新创业与毕业设计深化课程思政“三融合”闭环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培养环节,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与毕业设计巧妙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精准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垃圾分类、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鼓励学生应用舆情调研、数据挖掘、国际传播、纪录片制作等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

  四、未来之路:全面加强4个“一”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和跟进性等特点,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建设,重点聚焦4个“一”:即阶梯式孵化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将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要素、实施路径形成一系列经验做法并推广辐射;持续建设一组资源共享库,最大限度实现教师共建共享同提高;形成一套校内外课程思政建设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01) .

  [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8]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9]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

  [10]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06).

  [11]高晓虹,赵希婧.守正创新: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探索与实践转型[J].中国出版,2020(14).

  作者:王虹英,北京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发布 2023-10-12 10:53
SRC-25861893 2021-04-02 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