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有关重要会议、视察高校、致信回信师生中对文科教育进行战略部署,提出新期待新要求。10月11日,“贯彻党的二十大 教育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江苏加快推进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在宁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意见》,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作综合发布。
文科教育承担着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培养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
什么是“新文科”?
“新文科”是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设之一,相对于另外三个新,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涉及范围的广度要宽得多、难度也大得多。本科专业门类中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个学科门类都可纳入“文科”范畴。新文科的“新”是指“创新”,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
为什么要建设“新文科”?
江苏目前有4000多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专业1800多个,新时代如何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是江苏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江苏是新文科建设的先行实践者,不少高校已开展了扎实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如江苏师范大学早在1994年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语言学和工程语言学方向,同时建立了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期开展跨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专业的改革与研究。南京审计大学以新文科和审计行业特色为依托,探索创新“审计+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通晓国际审计规则、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涉外审计人才。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新文科建设,积极推动传统文科教育向新型文科教育转变。江苏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途径推进专业改造与重组,以科技赋能为特色推进教育教学手段变革,以政产学研用融合为方式推进实践路径创新,积极开展新文科建设改革探索,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育人模式,形成厚植优势、集成创新、特色鲜明的高校文科教育新格局。在2021年教育部认定的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江苏25所高校共74个项目入选。同时遴选了首批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50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怎样推进“新文科”?
本次出台的《意见》,主要围绕如何推动江苏高校文科教育迈向更高水平这一核心问题,分为“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五个部分,明确了“价值引领、守正创新、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大力实施以下“四大计划”:
一是实施江苏新文科教育教学体系创新计划。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形成基础学科专业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专业优势突出、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专业代有传承的新文科专业布局。加快一流新文科专业(群)、一流课程(群)建设,加强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等。
二是实施江苏新文科交叉人才培养先锋区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文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江苏方案。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文科教育组织模式。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构建学界业界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新文科协同育人机制。
三是实施江苏新文科大讲堂计划。全面挖掘江苏文化底蕴,广泛邀约学界、业界名家大师,着力打造高水平、多模块、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共享的新文科大讲堂。选树新文科特色教研品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文科教师教学研训体系,建设新文科教师梯队。
四是实施“悦读经典”—江苏大学生读书行动计划。指导高校将读书行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阅读学分,完善读书指导体系,培育建设优质阅读类课程。举办“江苏大学生读书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推动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意见》还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条件保障、确保建设成效等一系列新文科建设保障措施。
未来,江苏新文科建设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推动我省高校新文科教育出理念、出人才、出成果,努力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文科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