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的科技发展方向,着力开展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创新和应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成果向社会和教学“双转化”。
打通创新链条,以高质量研究和转化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创新、开放、交叉、汇聚是国际科技发展和竞争的大势所趋,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学技术更迭速度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和实际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驱动因其基础性、先导性和渗透性,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独特、作用突出,深化产学研融通创新,打通创新链条,实现“学科—平台—问题—团队—人才”五位一体循环发展,以高质量成果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承担国家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推动技术转移,以高质量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成果从原始探索到产品成型,一般要经过基础研究或基础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试及功能验证、产品商业化生产等阶段,可以比喻为一场4×100米接力赛,大学相对擅长第一棒和第二棒,第四棒的承担主体是企业,第三棒的缺失是当前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根源性问题。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或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平台,吸引社会创投资本参与,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保障措施,是合力跑好“第三棒”的关键性途径。高校应以培育高质量成果、促进转化为着力点,组建高效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明确转化职能,统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转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为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成果转化做好专业服务,使大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深化产学研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提升育人质量的教学资源。大学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价值,这是科技成果的“向外转化”。而以科技成果为载体,实现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的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科技成果的“向内转化”,这是大学提升育人质量的当务之急。探索集研究、教学、创业和成果转化为一体,实现教与学、学与研、研与转的良性循环,是大学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中需要解决和突破的问题。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东北大学着力构建“知识、技术、区域及国防”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的科技创新服务全链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10余个文件,有效畅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渠道和合作机制。以目标和问题为双导向,以行业需要为牵引,构筑平台、汇聚团队、凝练问题、协同创新、转化成果,近年来先后完成若干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多项“卡脖子”重大科技难题,产出多个具有标志性的科技成果。2019年、2020年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12项国家科技奖励,其中牵头7项。五年来,共签订技术合同4337项,合同额35亿多元;涉及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34项,合同交易额超5亿元。在科技成果“向外转化”的同时,推动知识体系创新,实施成熟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编撰专著教材130余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验实践教学、企业实习实训“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
作者:东北大学校长 赵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