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张志勇:“强基计划”将带动教育生态系统变革
2020-09-22 09:57
光明日报
作者:

  近日,据媒体报道,一些高校未完成“强基计划”招生计划,且热度不及往年的自主招生,遂得出“强基计划”“遇冷”结论。笔者认为,如此比较和定论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强基计划”改革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突出基础学科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未来领军人才,定位本就与自主招生不同。相比以往的“择分”,“强基计划”的“择志”色彩更加鲜明。实际上,从报名情况看,今年“强基计划”全国报名人数并不少,有近30万人,只不过一些高分考生在成绩发布后最终放弃“强基计划”转而选择了其他热门专业。这种略带冲突意味的情节,恰也从侧面反映出“强基计划”的改革气质和效应。

  “强基计划”实施首年,流程的科学性和招生的公平性备受关注。复盘整个实施过程,无论是教育部对此项计划所涉省级教育部门、高校等各类主体的全覆盖培训,还是在监督审核、招生和培养方案制定等多环节进行的制度设计,或是在教育部与试点高校间建立的全过程工作协调机制,最终都指向科学性和公平性。从实施效果来看,整个过程平稳有序,各环节严格规范、公平公正,符合预期,可谓开局良好。目前,社会上关于“强基计划”的讨论,也都基于这一扎实基础。

  作为国家统筹推进高考改革攻坚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基计划”的实施已远超招生改革范畴,我们对其首年实施情况的关注和分析,也自然不应仅仅局限在招生这一环节,有必要从更为全面、系统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其中,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强基计划”的实施,将带动整个教育生态深刻变革。

  非热门专业、没有降分录取优惠、录取后不能转专业、不对竞赛生敞开大门……面对这些“条框”和无法以此为跳板进入名校的现实,想要报考“强基计划”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理性选择,这对过去社会上长期形成的追求“热门”和“钱景”专业的功利主义升学观是有力的匡正。此外,“强基计划”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视野,拓展了考生评价的维度,初步形成多元评价基础上的多元录取局面。虽然这一计划规模不大,所涉人数不多,但影响面较广,足以形成积极导向,是对一种新的人才观及招生观的丰富和诠释。

  “强基计划”重招生,更重培养。招生工作平稳落地,只是“强基计划”顺利启航第一步。把招生与培养贯通设计、把基础学科学习与专业学习衔接起来、把“本—硕—博”长周期人才培养贯通,是“强基计划”的突出特点。检验“强基计划”成败的关键,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成效,各高校应把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完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为此,“强基计划”实施高校要在“一校一案”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质和特点,积极向“一生一案”推进。在坚持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培养基础上,鼓励并支持每个学生从学科兴趣出发、从问题出发,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适时参与到国家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的项目研究中来。应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加强交流、共享经验,尽快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融合世界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之路。

  深入推进“强基计划”,还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在中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科兴趣,加强高校与中学教育的衔接沟通,通过开设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开展咨询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发展和自身成长,树立远大理想。

  (作者:张志勇,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4-07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