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柳玲玲针对网红乱象提出建议,呼吁有效规范网红行为,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远离网红诱惑,避免盲目崇拜和模仿。
[
详细
]
中国教育报
2025-03-05
如何回应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办强办优基础教育需要进行哪些突破?针对这些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
详细
]
中国教育报
2025-03-05
倪闽景一直在和科学、教育打交道。过去几年,围绕科学教育,他提出了“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生活中充满着科学教育元素”“科学教育不应是做题和考试”等金句。
[
详细
]
中国教育报
2025-03-05
杨其峰介绍,青少年过度依赖AI,不仅会导致其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还会削弱社交技能,更可能使青少年产生错误认知,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
[
详细
]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3-04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认为,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顶尖人才的稀缺性将远超技术本身,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突破和创新引领,依赖于一批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强大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
详细
]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3-04
高校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与社会进步,是实现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
详细
]
民建中央网站
2025-03-03
韩琳建议,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各地政府部门进一步关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状况,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把脉、诊断、开方,并考虑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
详细
]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3-03
今年全国两会,丁建宁建议,将修订《劳动法》列入立法规划或计划,增加“依法保障就业实习大学生的劳动合法权利”,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
详细
]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3-03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就“高校如何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
详细
]
中国教育报
2024-03-15
高松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和策源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担负重要使命。”
[
详细
]
光明日报
2024-03-11
对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第一使命,没有之一。对于武汉大学这类高校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是并重的。
[
详细
]
中国高等教育
2024-03-11
包信和代表说:“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交汇点,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
详细
]
光明日报
2024-03-1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2023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60%,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
[
详细
]
中国网
2024-03-09
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
[
详细
]
中国网
2024-03-09
未来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
[
详细
]
中国网
2024-03-09
金力认为,创新者应像干细胞一样,具有多方面潜力和高素质潜能,主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进而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
详细
]
中国教育报
2024-03-08
张灼华委员表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
详细
]
光明日报
2024-03-08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高度的“塔尖”,是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更要主动承担起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责大任。
[
详细
]
光明日报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