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民盟中央建议:招募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等参与课后服务
2022-03-02 15:31
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确保“双减”政策实施行稳致远,“学什么”、“谁来教”、“如何管”等社会关切的问题亟需进一步回应并落实:

  一是“学什么”的问题。当前课后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社会资源参与的配套制度有待建立。学校课后服务容易游移于“纯托管”和“准上课”两个极端。课后服务呈现整齐划一、形式单一、效率不高、学生不感兴趣等倾向。对于哪些内容可以进入课后服务,学校尚没有系统、多样、有质量的“课后服务清单”可以选择。高校、科技文化场馆的潜能尚未充分开发,农村、郊区学校难以获得课后服务所需的社会资源。

  二是“谁来教”的问题。课后服务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新的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教师工作时间延长,通常用于教研活动、备课、党组织活动的时间被课后服务挤占,年轻教师难以兼顾家庭,职业幸福感下降,教师减负增效问题更为凸显。课外服务项目急需的各类副科师资匮乏,一方面校内教师不足,另一方面社会教师难以引入,课后服务师资多元化势在必行。

  三是“如何管”的问题。课后服务的准入标准和监测机制普遍缺位。各地出台的“双减”政策缺乏关于课后服务质量的内涵界定和衡量标准。“双减”政策的成效评价机制、评价方案、督查督办存在困难。支撑课后服务的跨部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待明确。多元课后服务的准入标准、成本分担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管程序有待建立。

  为此,建议:

  1.建立学校课后服务的准入制度和资源配送体系。围绕“学什么”难题,建立“课后服务清单”,统筹课内课外两个时段、校内校外两种资源,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订立课后服务目录和服务准入标准,动态遴选服务项目,不断扩充课后服务资源库。在推进“双减”的同时,推动“双增”:即减作业,增加体育锻炼;减培训,增加社会实践,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能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利用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拓展学生课后活动空间。为家庭困难等弱势学生群体提供服务倾斜,加大对农村等地区薄弱学校的服务配送力度。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国家级在线学习服务平台上,增加非学科类的服务板块,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资源选择。

  2.加强课后服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聚焦“谁来教”问题,加强教师人文关怀,健全激励机制,将课后服务质量和贡献度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的“加分项”。多渠道拓展课后服务教师队伍,构建“兼职教师库”,招募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高质量非学科类“白名单”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满足学生特长和兴趣发展需求的课后服务。根据不同师资类别,制定差异化的师资聘用和管理制度,完善专兼职教师补助政策。关爱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课后服务AB岗位制等。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课后服务的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等。补齐农村、郊区、西部地区教师编制。加大公共财政对体育、美育师资及设备的投入,补齐短板。

  3.健全课后服务评价制度,完善课后服务监管体系。针对“如何管”问题,完善准入标准和监测机制。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课后服务纳入义务教育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质量评价、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建立以家长与学生满意度为主,第三方机构监测参与的评价机制,开发基于可感知指标的过程性评价工具。建立评先评优奖励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课后服务专项绩效工资分配和课程评优、淘汰退出的依据。建立覆盖决策、实施、评价和退出等环节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搭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桥梁。健全课后服务跨部门资源协同保障机制,调动多方积极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