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南方周末联合腾讯课堂举办的沸腾新青年盛典在线揭幕,因为疫情不能来到活动现场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为盛典录制了一段主题演讲视频:《糖丸,干粮和人生的无限游戏》。
面对年轻人的焦虑、迷茫,陶勇在演讲中开出了精神“糖丸”与“理想火种”的药方。他说:“拥有强大的‘精神免疫力’又心怀火种的你我,无论人生高低起伏、顺境逆境,都自成沸点”。
陶勇认为,支撑自己跨越挫折与苦难的强大精神力,来自于时常服用的精神“糖丸”。陶勇眼中的精神“糖丸”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被需要和被依赖感、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感,以及帮助朋友产生的幸福感等。
谈到如何实现人生理想,陶勇给青年人提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欲望,要从自己的天性和兴趣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其次,要用理想驾驭自己的欲望,没有理想就会停留在欲望搭建的客栈;最后,要把理想当作行进路上的干粮,而不是压垮人的黄金,生命真正需要的只是干粮。
陶勇的人生像极了古龙笔下的人物故事:少年成名,中年受挫,而后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但陶勇小时候最爱读的却是金庸,每个故事里几乎都有一个隐世神医,他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雪山飞狐》中的“药王”。正是这一颗炽热的火种,让他超离于曾经的苦难而追寻医学的大道,“以医学为窥镜,探寻大道,我终身乐此不疲”。
以下为陶勇演讲全文:
最近几年,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预防新冠疫情,除了做好防护之外,还需提高免疫力。从医学角度,免疫力可以充当人体保护伞,抵抗外界的侵袭。免疫力下降就是保护能力下降,让身体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的入侵。我们不但身体上要有免疫力,精神上也要有“免疫力”,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感染”。
在说精神免疫力之前,我想讲一下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我的二姑从小就患有脊髓灰质炎,走路时左腿一瘸一拐。打小父母便让我和二姑多接触,给她送饭、拎东西,陪她走路。我在帮助二姑的同时,也在真实世界中感受着她的不便与痛苦。长大后,我做了医生。医院的电梯经常会维修,我和同事有时候需要爬楼梯到10楼,同事累得够呛,抱怨个不停,我倒觉得没啥,因为在我潜意识里,觉得有健全的双腿能蹦能跳,就是幸福。我小时候,家长都会喂孩子吃一些包着糖衣的药丸,防病保健。我觉得,二姑就是我从小服用的精神“糖丸”,让我从心底希望远离疾病,感恩自己有健康的身体。
我在上博士那年,遇到一位准院士级的教授。他告诉我,他儿子从小接受的是军事化管理,电视、游戏统统不让玩,儿子高考也考上了名校。但是,大一就退学了,因为大学里没人管他了,他接触了网游,成了网瘾少年,不能自拔。我也颇为感慨,不培养点对于花花世界的免疫力,还真不行。
关于“精神免疫力”,我想,就是日常多服一些精神“糖丸”,久而久之,培养出了一种应对挫折和苦难时的“强大精神力”。这种精神糖丸,可能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别人需要你的帮助”或者“可爱的宠物”,为我们提供的是被需要和被依赖感,这让个体的存在充满价值和意义,从而缓解焦虑;“壮观雄伟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的是渺小感,在浩瀚的的大自然面前,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会变得不值一提;而几个“过得不如自己的朋友”,为我们提供的是优越感,这多少能刺激我们产生一定的幸福感,如果再伸手帮助一下朋友,优越感又转化成了“被需要感”,幸福双重叠加,不断强大自己的精神力量;而“花花世界的小小诱惑”,则让你在面临人生诱惑和考验的重大关头,不至于迷得晕头转向,不知所往。
做医生,做公益,虽然看上去是在帮助别人,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通过感知、共情他人的痛苦,将对他人的悲悯和支援,进化成了自身的“糖丸”。这既培养了对他人的善意,又对这世界充满感恩,保持敬畏,逐渐建立自己强大的“精神免疫力”。
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每天面临无数的信息和选择,生活压力又大,大家普遍感到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年轻人的困境不是知道的太早了,而是知道的太多了。这是90后、00后和前辈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么,面对信息过载的困扰,我们的精神就像暴露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只有塑造自己的精神“免疫力”,才能塑造强大的内心。
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在学生时期,我们寒窗苦读,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工作后,为了结婚买房买车而工作,也不知道工作的意义为何。我觉得,这和大家普遍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有关。阿尔贝·加缪说过,我们40岁时,死于一颗我们在20岁那年射进自己心里的子弹——今年我41岁,我很庆幸,我没有在20岁那年射进自己心里的子弹,而是埋下了“医学理想”这颗种子。我觉得,自成沸点的前提是,你内心有一颗炙热的火种,而这颗火种,就是理想。
理想不是突然就有的。当我们还是学生时,就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和价值,为自己的理想辨明方向。
我的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从小我就泡在书店里,翻阅各种书籍。父母从不强迫我读那些他们认为应该读的书。我的阅读也没有目的,全凭兴趣,既有世界名著、各种连环画、也有十万个为什么,还有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每个故事里几乎都有一个隐世神医,再厉害的大侠都得来求神医看病。从那时候起,我就认为医生很了不起,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雪山飞狐》中的“药王”。后来,我陪着母亲去医院看沙眼,看到眼科医生拿针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了一粒粒白色的小石头,就觉得眼科医生非常神奇,高考就填报了医学志愿,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选择了眼科专业。
现在回头看,广泛的兴趣阅读,有助于培养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也让我较早地构建了自己的思维逻辑体系。这就好比在脑子里装入了一块海绵,它包容并蓄,不断消化和吸收所有有价值的信息;而如果没有这块海绵,外界强迫你读再多的书,都只能像一堆散沙,占据脑海,却不知有何意义;
理想,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设定的,也不是一伸手就能够着的。鲁迅先生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就是理想。
首先,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欲望,不必过度苛责自己和压制天性,要从自己的天性和兴趣中,找到自己的理想。这样,追求理想的路程就会变得快乐。
其次,我们要用理想驾驭自己的欲望。理想是我们登山攀顶的志向,欲望是沿路驻足欣赏花花草草的想法,没有理想,就会停留在欲望搭建的客栈。
最后,我们要把理想当作行进路上的干粮,而不是压垮人的黄金。尽管在外人眼里,黄金更值钱,但生命真正需要的,只是干粮。
若能如此,拥有强大的“精神免疫力”又心怀火种的你我,无论人生高低起伏、顺境逆境,都能自成沸点。
有了强健的精神底座,自成沸点的人生还得拥有自成体系的知识主体结构。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资讯平台让知识碎片化了,被短视频、短篇图文、社交媒体等等,以信息茧房的方式,分解为一段段互不相干的资讯。
唯有足够强韧的知识主体,才能把海量的破碎资讯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里,形成知识更新。而一旦缺乏知识主体的理性思考,就很容易被资讯操控、情绪驱动。唯有持续终身学习,才能我思故我在,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主体结构。
我觉得,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热爱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价值。高一那年,我迷上了打游戏,成天泡在街机房里,成绩从年级前十掉到了150多名。高二时,我爸给我买了一套七龙珠漫画、一套圣斗士星矢漫画,觉得街机也玩够了,还是读书有意思,心思慢慢回来了,成绩也恢复了。自己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哪怕是边玩边学,效率也比整天被动学习高得多。
其次,我们要将终身学习,化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奖赏”,收获价值感。有一位马拉松长跑选手,成绩超出了亚洲选手的平均水准,记者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他把马拉松全程分成无数个小目标,比如第一个目标是银行招牌,第二个目标是一棵大树,所以在漫长难熬的马拉松过程中,他始终能不断给自己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别人看不到的内心欢喜,支撑着他保持最好的状态跑到终点。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也分成了技、艺、理三个阶段。在研究生和主治医生时,是技术的阶段,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做一个手术过硬的大夫,每天我都在苦练手上的活儿,周末也在训练自己的显微操作,每天都能感到进步;到我评上副主任成为专家后,是艺术的阶段,怎么把常见病看得更好,手术做得更漂亮,面对疑难杂症时,怎么能找到创新的方法做精准诊断,成了我主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主动学习了遗传学、分子克隆、生化方面的知识,开拓了眼内液精准诊断这个空白领域;到了现在,进入了“哲理和平衡”的阶段,我会认为,当下医疗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用科技产品和公益关怀来实现,于是我们提出了“天下无盲”的愿景,希望用提升视力的智能科技产品和关爱人心的公益计划,帮助那些中途失明人士,找到生活的希望,重新开启人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找到他们自己的生命价值。
医学,对现在的我来说,就是我的无限游戏。天下无盲,是一辈子都干不完的事业。终身学习,对我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每天一点一点的进步。以医学为窥镜,探寻大道,我终身乐此不疲。
谢谢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