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腾讯课堂X“沸腾新青年”邓亚萍:《西西弗斯从不在山顶停留》
2022-01-20 17:17
中国教育在线

  “如果当年我确实无法成为冠军,我会成为一个最优秀的陪练员,让对手在我的打磨下积蓄能量,为国争光。”1月19日,南方周末联合腾讯课堂举办的沸腾新青年盛典在线揭幕,世界冠军邓亚萍发表主题演讲《西西弗斯从不在山顶停留》。她在演讲中表示,即便是在一个注定大多数人会被淘汰的行业,也不能躺平,因为人生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而“不放弃努力是对自己的尊重,努力总能一点点改善自己的处境。”

  13岁的时候,邓亚萍就赢得全国冠军;1988年进入国家队,并在23岁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夺得四枚金牌的人,在她14年的职业生涯中,共拿到了18个世界冠军,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硬核的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邓亚萍在演讲中回忆,“为期四年的训练中,我每天训练13个小时,每周7天无休,将近90个小时的淬炼”。即便拿了世界冠军的头衔,邓亚萍仍然是队里训练最刻苦的人。

  如此刻苦的背后,是因为她一开始就面临着“注定要被淘汰”的局面——因身材矮小,5个国家队教练,4个人反对她进入国家队,她只能打地比别人怪、比别人狠、跑地比别人快,才能赢。

  也因此,邓亚萍非常能理解年轻人的面对内卷的压力。邓亚萍认为,青年面对内卷要做有效努力。努力的方向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点,再把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从自己擅长的地方一点点攻克;其次,要拥有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到自己给自己制定的目标。

  以下为邓亚萍演讲全文:

  近几年最热的词可能就是“内卷”和“躺平”了,我非常理解内卷是什么状态。竞技体育,有人胜利,也有人失败。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竞技体育是千军万马只有一个冠军。你们看到很多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小组赛被淘汰了,但是你们没有看到的是,有更多运动员连奥运比赛的资格都没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比赛的成绩、每块奖牌的背后都是运动员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与对手之间的比拼往往是在毫厘之间,没有谁有绝对胜利的把握,每个人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

  我生长在一个乒乓世家,但因为身材矮小曾三次被国家队拒绝。我赢得全国冠军的时候只有13岁,打败成年组所有大人,包括国家队的队员、世界冠军,理应进入国家队了。但国家队5个教练中的4个教练都反对,因为我身高不足。我必须要比别人跑得快、打得狠、打得怪,跟别人打得不一样我才能赢。后来我进入国家队,拿了4个奥运金牌、18个世界冠军,连续八年世界排名第一。我的经历证明了无论怎样的内卷世界,有效的努力能够改变外界所有的质疑。用现在的话来说,我的状态是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

  面对内卷,我们要做有效的努力,而不是无效的努力。努力的方向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再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从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去突破它、攻克它。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遵从自己的内心,坚定地死磕下去。

  我也看到,面对内卷很多年轻人想躺平,如果我是当下的年轻人,我会觉得不放弃努力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努力总是能一点点地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比如很多人觉得自己再努力也很难在刚毕业的几年内买上心仪的大房子,其实这很正常,我们的父辈也是通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条件。但努力之后,我们也许能租得起公司旁边更好的小区的房子,不用住在郊区每天通勤4小时,这不是很好吗?有人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无法留在一线城市,但是努力之后能够带着一线城市的见闻和经验回去更好地建设家乡、孝顺父母,这不是很好吗?

  即便在一个注定被淘汰的环境,我们也不必躺平,人生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果当年我无法成为冠军,我会追求成为一个最优秀的陪练,让队友在训练中积蓄能量、为国争光。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到愿意为之努力、付出、坚持的目标,并享受这个过程,登上领奖台不是体育的全部,拼搏、坚持、永不放弃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从8岁努力获得第一个冠军开始,24岁之前我拿了18个世界冠军,99%的可能那就是我的人生巅峰,无论未来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再超越的高度。

  我在不断地跨界尝试,有成有败。当年的刻苦训练,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怎样去输、才能更好地赢。体育可以让我们感受挫折,并且成长。我在新书《心力》里面总结了三个心得:1.能忍受延时满足,善于控制情绪;2.目标清晰、专注力强,责任心重;3.不抱怨现状、不畏惧失败,竭尽所能直到成功。我能理解当下的内卷压力,我尊重所有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的孩子,我可以接受他的普通,却不希望他躺平。

  我孩子从小喜欢篮球,后来又喜欢电竞,我不会直接否定他。他喜欢打篮球,作为业余爱好,打篮球可以锻炼他的团队协作能力。他喜欢电竞,曾获得过“北京第一孙尚香”的称号,为此我还专门考察了国内两家顶尖电竞俱乐部。他们一天要训练12个小时,运动生涯极其短暂,最多18-22岁或23岁,就是四五年。并且成才率极低、竞争极其残酷。当我把这些信息带回去给我孩子一说,他就没有兴趣了,没有下文了。

  现在我孩子在练习乒乓球,每天放学后练3小时,周末至少训练一天,甚至去年春节都是在专业队里集训渡过的。通过6年时间的努力,他共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比赛6金4银5铜的成绩。人生如球台,运动场也是微观的人生,不管他是选择走乒乓球的职业道路,还是只把乒乓球当作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只要他学会怎么树立目标、怎么面对困难、怎么理性看待输赢、怎么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这就是体育带给他最好的人生礼物。我不会因为自己曾经飞到高处,就要求孩子也一样高飞,但是我希望他拥有一颗想飞的心,他想飞的时候我会陪他一起飞。

  不可否认,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比如行业变革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年轻人的不安全感真的非常强。我现在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体育精神传递下去,过去十几年我走过了很多地方,以亲身经历激励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同时我还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一起发起了乡村体育室的公益项目,以乒乓球运动为基础,让乡村妇女和儿童可以有更多场地锻炼身体。

  我很高兴地看到现在的社会不再是唯金牌论,运动员们会有更多个性化的标签,让大众了解到冠军只是付出更多努力的普通年轻人,运动员并不是比赛机器,他们也是热血青年。在我看来,运动员“个性化+硬核体育”是1+1>2,体育明星的正能量形象获得了更多的粉丝,意味着能向更广泛的人群传递体育的激情和魅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体育、参与体育。我们都在努力让年轻人拥有自己的体育精神。

  不是每一个记录都会被轻易打破,但只要有体育精神,这些记录终将被打破。去打破,去成为更沸腾的自己。

  谢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4-18 12:59
贵州教育发布 2022-04-01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