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发展素质教育
词语解释
是指发展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形成背景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素质教育”。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
含义分析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已写入中央文件很久,成为重要的教育政策,虽然人们基于不同的视角理解不一定相同,但是并不妨碍这项工作的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提“发展素质教育”,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素质教育”已被赋予新的含义,因此“发展素质教育”将成为新的热点。
06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词语解释
是指为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城乡教育问题,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形成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5月2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含义分析
我们认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导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最新部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深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2017年3月,长江教育研究院曾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列入《2017年度十大教育关键词》,我们认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继续成为2018年的关键词之一。
07
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词语解释
是指国家要实现“幼有所育”,大力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保教质量有保障的学前教育的要求。
形成背景
2010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到 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发〔2010〕41号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又称学前教育“国十条”。
“国十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突出强调了它的教育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
含义分析
我们认为,目前,“入园难”问题正在解决中,但仍然面临着普惠性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保障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社会热点时有发生等问题。
要实现“幼有所育”,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总量是关键,要从投入、师资、办园行为常态监测等方面着手,确保让每一个在园儿童接受专业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08
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词语解释
是指整治培训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乱象,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系列举措。
形成背景
据中国教育学会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037亿人次。
但目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问题。各类无序的教育培训班,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2018年要出台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含义分析
我们认为,校外教育培训是在校学生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校外优势互补、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整治校外培训乱象,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同时,校内教育也要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外教育培训的土壤。
09
探索建设标杆大学
词语解释
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下,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能引导一流学科在解读中国实践、创立中国理论方面下功夫,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表率的大学。
形成背景
2014年北大校庆,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2017年中央第十二轮巡视时,中央巡视组就曾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4所中管高校提出“成为巡视整改的标杆”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探索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发挥排头兵、领头雁作用”。
含义分析
我们认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认识建设“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的意义,“标杆大学”必须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关键支撑引领作用的标志性大学,“标杆大学”是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或者说“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努力争当“标杆”。
10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词语解释
是指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教育管理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荣誉感的措施和政策。
形成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三个方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
2017年11月20日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重点的战略部署,为今后的教育和教师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开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热烈反响,让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深感教育的春天来临了!
含义分析
我们认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就要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全力用心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才能为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强力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这也是对长江教育研究院呼吁多年的《关于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的建议》政策建议的回应与吸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