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021-09-30 09:42
四川大学
作者:

  9月29日,四川大学建校125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等校领导,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浙江大学郑树森院士、军事科学院邓小刚院士、四川大学校友蒙大桥院士、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等来自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四川大学各单位负责人、师生和校友代表参加大会。

  百余位一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推动四川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人文社科繁荣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主题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与力量。

  会上,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长期以来,四川大学始终秉承开放、包容、厚重、大气的独特气质,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125年来,一代代川大人接续探索、不懈奋斗的历程,不仅承载着我们党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奋进、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更谱写了中国高校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的壮丽篇章。

  李言荣说,当前,四川大学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学校正是爬坡登峰之时,更需要从学校的历史与现实、实力和地位出发审视前进的方向,更需要立足世界一流大学的角度思考自身的责任,更需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谋划未来发展。川大要始终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抓手,着力突出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全面提升校园的颜值、学生的气质和科研的价值,大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在中国西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

  李言荣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以更高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川大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观,努力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着力打造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全人格、良好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李言荣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更高标准提升学术创新水平。川大要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聚焦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物质结构透明、未来医学港湾、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等五大先导计划为引领,以大科学装置和大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基础学科和新工科建设。以“医学+”“信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从0到1”原创能力、全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从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从论文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技术推动向需求牵引转变,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川大将推进华西医学整体率先迈入世界一流,让华西医疗的百年品牌更加响亮,让医工结合成为川大新名片,让华西成为更多优秀学子成才的向往之地,真正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作出川大应有的贡献。

  李言荣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以更高标准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川大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双百人才工程”,坚持以德为先、引育并举,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汇聚全球英才,努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一流人才队伍。深入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让各类人才在自由、包容的文化氛围中各展所长,让每个人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川大成为人才汇聚、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

  李言荣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以更高标准构建融通世界文明的高地。川大将大力支持文科繁荣发展,努力形成大师云集、学术流派齐放的良好局面,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提供引领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先进思想文化,让川大真正成为社会文明的灯塔、人类精神的家园。川大要加快推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办学和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国际高等教育和世界学术舞台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担当川大的使命。(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