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浙大城市学院2021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拉开帷幕,2993名新生相聚于此,以青春之名,扬帆起航,共赴美好新征程。校长罗卫东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各位新“城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大学时光。读大学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明白:我是什么,我爱什么,我能做什么?他勉励同学们要做有清醒头脑的人,敢于质疑,做到以科学的方法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以公正的态度来计划,以果断的决心来执行。
在大学找到真正的自己
——校长罗卫东在浙大城市学院
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2021级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杭城最美的季节,在古老而美丽的京杭大运河畔,我们迎来了浙大城市学院2993名2021级新同学。在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各位新“城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拿到入学通知书,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大学生,而从报到走进校园那天起,你就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大学时代。说到这一点,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就不由得想到了当年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时代。我想借此机会与你们分享一下,我的大学经历。
43年前,1978年10月15日,我记得非常清楚,在父亲的陪同下,我挑着行李沿着西溪河走进了原杭州大学政治系的校园,开始了我的大学时代。当时我对大学也是全然无知,根本不清楚大学和高中有什么区别。我在高中的时候倾心文学,喜欢小说和诗歌,高中最后一年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很深,我的第一志愿是杭州大学中文系,但是很遗憾,高考成绩语文不如政治,就阴差阳错进了我最不喜欢也不了解的政治系。在大学二年级的结尾又转到了新成立的经济系。关于这段历史是,我曾经在自己的文章“我的大学岁月”里面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从高中到大学的心路历程,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些共同点。我的家乡位于浙西的高山峻岭的山村,十分贫穷,一直到浙江的其他县市都已经很富裕了,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没有实现温饱。1978年的时候,我是全村唯一考上大学的,也是这个村子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说实在的。读大学对我来说,是一件完全莫名其妙的事,肯定比你们今天在座的任何人对大学都要无知。直到大学二年级,我都一直想退学,因为不适应城市和大学的生活,我习惯并热爱淳朴的农村,自由自在的生活、温暖的亲情、美丽的大自然,也喜欢干农活。我之所以读了大学,当然是因为我稀里糊涂考上了,而且是当时的名牌大学。我觉得,当时的情况是,我考上大学,老乡和父辈要比我更高兴,村子里出了一个人才,在我父亲看来,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风光事。当然,现实地说,我们那一代人,读上大学意味着终于跳出了“农门”,从此端上了公家的饭碗,可以衣食无忧了。
因为很不喜欢,大学的前两年我一直被严重的神经衰弱和失眠困扰。每个学期,我都盼望着早点考完放假,每个春节寒假,我都祈祷着大雪封山,让我有理由不来杭州。我之所以没有退学,是背负着家庭的面子和现实利益的压力,我没有觉得读大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但是,四年大学读下来,今天站在这里,再来回想当时的岁月,我不由得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是如何被大学改变和改造的?大学到底改变了我什么?读大学与不读大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是大学教给我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吗?是,又不是。我们在大学时代学了很多门专业课,但是坦率的说,这些当年十分珍视的知识,今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基本上已经还给老师了;是大学扩展了我的社交网络和所谓的人脉吗?是,也不是。我在班级里是年纪最小的,在大学里认识了很多哥哥姐姐,但是除了极少数几个同学还在联系,绝大多数是快退休了才又彼此建立起联系,好像人脉和圈子对我的成长和发展也没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想来想去,我发现大学对我本人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它让我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让我逐渐清楚了一个人的生命里,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知道一个人为什么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最好的自己,知道如何才能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大学的四年,让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坚定选择了做一名人民教师,矢志不渝,此后再也没有动摇。
大学的功能,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再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地过完一辈子,像其他生命一样,被本能和宿命决定。所谓成人、立人、树人,它的含义有很多的解读,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发现并造就真正的自己。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我想至少有三个含义:第一,是我有什么。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有我自己的最重要的财富,它是和我们生物学意义上的天赋紧紧连在一起的,是我擅长,是我有,是我的资质;第二,是我爱什么。我的兴趣、我的愿景、我的理想,我自己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第三,是我能够成为什么,被需要什么。人是社会的动物,也是政治的动物,我们生活一辈子,是必须要在干事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没有劳动、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王阳明说要在事上磨炼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读大学为了什么,它不是为了学一个具体的本领,而是为了发现真正的自己,初中、高中没有帮你发现,小学更不可能帮你发现。每个学生必须在大学阶段明白,我是什么,我爱什么,我能做什么?
在这里,我要问各位同学,你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吗?你们知道真正的自己吗?你们有过真正自己的感觉吗?我想你们或许此前都没有很认真地向自己提过这样的问题。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路走来,是被家庭、被别人、被社会裹挟着的,所有的重要选择都不是自主而是按照别人的意志做出的。我可以断定,在座的很多同学,都不清楚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自己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进入大学,是你们此生首次自觉地面对这三个问题,这是寻找真正自己的开始。
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一句话:“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如果把它来形容大学的功能,可以理解为大学教育就是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在你身上的那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竺可桢校长的回答最令我心仪,他说:“要能即事而穷其理,最要紧的是一个清醒的头脑”。“清醒的头脑,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无论工农商学,都须有清醒的头脑。专精一门技术的人,头脑未必清楚。反之,头脑清楚,做学问办事情统行”。
大学不能舍本逐末,竺可桢校长说过大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叫“即事而穷其理”,不仅要在理论学习中穷宇宙世界的“物理”,也要在人生实践中穷人类心灵的“情理”。
有清醒头脑的人,就是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人,明白了这一点,他就能够在事业发展上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以科学的方法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使复杂变简单,而不是头脑糊涂;第二,以公正的态度来计划;第三,以果断的决心来执行。竺校长归纳此三点为三句话,“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其实,在竺可桢之前,所有的伟大的教育家所讲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众所周知,马克斯·韦伯早就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在《学术与政治》的著名演讲中,韦伯反复重申,学术和政治事业的本质就在于责任者的“自我清明”——头脑清楚而不糊涂。
大学一定要培养“清楚的头脑”,这件事情换一个更加现代的比喻,就是要让学生构建一个卓越的操作系统,而不是在你身上安装无数的工具软件。这个被命名为“清楚的头脑”的操作系统,功能高强、运行顺畅;包容性好、Bug很少。
要造就“清楚的头脑”,大学教育的方法自然与基础教育阶段有所不同,它不是墨守成规的,不是满足于传播成熟知识的,而必须是探究的、批判的、对一切定论都要不带崇拜的成见的。不同于此前你们受到的任何教育,大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质疑,非质疑不能走上自我清明,非质疑不能育出“清楚的头脑”。基于科学的质疑,必然是建立在真诚和责任基础上的,在真理发现之前,它会义无反顾地朝着那个方向前进,而在真理发现之后,又会义无反顾地服从于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立德树人”,则两者指的就是一回事,大学要立的是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之德,要树的是“头脑清醒”之人,而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真正的自己。这也是大学与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
如果说,迄今为止,你们都还生活在“非我”的状态中,那么大学将帮助你们找到“有我”的状态,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不仅如此,大学还要和你一起为自己走上社会以后进入“忘我”和“无我”的境界铺设道路、架起桥梁。
亲爱的同学们,充满新奇和挑战的四年大学生活就将开始,你们将在这里接受一生中最关键的“人”的教育。我衷心地祝愿,你们在四年大学生活结束的时候,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并以这个“自己”作为更加精彩的人生的起点,成为马力强劲的伟大生命的发动机。
谢谢!
开学典礼后,罗卫东为全体新生带来了主题为《认识大学,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大学第一课,他围绕“什么是大学”“为什么上大学”“如何上好大学”三个问题展开,从大学的发展历程开始娓娓道来。罗卫东勉励同学们要成为“完整”的人,努力塑造终身学习的能力。他强调,要认识和热爱自己的专业;规划好大学四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多读硬书,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艺术修养,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