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获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2020-01-11 08:5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喜获7项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张军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

  张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航空交通工程技术研究。

  针对高原等复杂机场开放和安全运行的战略急需,张军院士带领团队自主开展机载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的创新研发,突破了校验信号特征的精细探测、空管设施性能的准信验判等关键技术,发明了新型高精度飞行校验系统,通过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等的适航认证。应用于中国民航机场,尤其是高高原等复杂机场的飞行校验,保障了机场的如期开航和安全运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使我国跨入飞行校验强国行列。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持研制我国民航首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首套星基航路运行监视装备。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对我国民航空管技术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国飙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电推进羽流对航天器性能影响机制和高效防护技术

  蔡国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长期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真空羽流效应及防护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多学科优化与重复使用技术、固液混合动力火箭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电推进羽流实验与仿真、危害评估与防护等难题,揭示了电推进羽流对航天器力热、溅射污染和电磁效应影响机制,发明了高效防护技术,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推进了电推力器在我国航天器中的应用。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民用航天、型号研制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出版教材专著4部。

  张虎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张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轻合金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轻合金材料及应用技术、金属凝固与特种成型装备研究。

  面向汽车轻量化、节能减排迫切需求,他带领团队发明了实现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本体细晶化、致密化的新方法,突破了快速顺序凝固技术、大结晶压力补缩技术、缺陷在线实时检测与控制技术,研发了适于大尺寸车轮生产的成型装备及大批量生产线,实现了大尺寸铝合金车轮规模化低成本生产,研究成果在10余家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推广应用,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曾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五)。

  朱衍波

  国家科技进步二奖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新技术及应用

  朱衍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民航协同空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际民航组织航空通信、航空导航等多个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民航新航行系统与协同空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

  针对民航繁忙机场和航路高密度安全运行的急需,他带领团队创建了空地一体的数字化协同管制技术构架,突破了复杂管制业务数字协同、广域飞行威胁精准识别、机场密集起降优化引导等技术,建立了由数字化管制设备系统、数据链和业务服务构成的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服务网,成为保障复杂空域高密度运行的重大基础设施,实现了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服务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主持了国家级和民航科研项目30余项,带领的团队入选2018年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近十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7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8项,成果在民航行业内广泛应用。

  李波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

  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研发。

  瞄准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他带领团队在智能感知和内容分析的理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提出了全天候全天时视频清晰感知、上下文指导的目标准确识别、多元信息融合的跨时空目标关联等关键技术;构造了高保真的乘性变换融合模型,解决了高分辨率全色与多光谱/高光谱遥感图像融合失真问题,研发了边海防视频侦察监视、无人机视频传输分析、遥感图像高保真融合等装备与系统。已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在本领域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有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杨世春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杨世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优化控制与测试方法研究。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寿命、安全和能耗测试核心技术难题,发明了基于循环寿命推演模型的动力电池寿命快速检测方法、动力电池多层级递阶安全量化评价方法和符合我国复杂行驶环境的能耗-模式解耦精准评测方法;成果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和研发测试评价,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项目19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曾获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张春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高动态快启动高精度光纤陀螺惯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张春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惯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光学传感与导航、光学探测与制导、先进光学仪器等关键技术及工程化研究。

  作为领域专家,张春熹参加了我国新型光学惯性器件特别是光纤陀螺、微光学陀螺及其导航系统等技术发展规划。面向国家重大急需,带领北航光电团队以高精度光纤陀螺为基础,突破了高精度光纤惯性导航系统高动态保精度、快启动及长期性能保持技术,相关产品在陆海空天领域获得规模化应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140多篇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创新是北航人的优秀基因

  已融入一代代北航人的精神血脉

  北航始终把肩负国家使命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把开展科研创新与面向国民经济相结合,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你知道吗?

  2004年以来

  北航共获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为推动相关科技领域的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2004年度

  张 军:“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度

  房建成:“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8年度

  徐惠彬:“宽温域和耐腐蚀巨磁致伸缩材料及应用”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张广军:“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 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9年度

  向锦武:“中高空远程无人侦察机系统”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 军:“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0年度

  赵沁平:“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年度

  王华明:“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4年度

  郑志明:“动力学密码”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6年度

  宫声凯:“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徐向阳:“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7年度

  向锦武:“长鹰高原型远程无人侦察机系统”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度

  苏东林:“先进装备电磁兼容性设计关键技术”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施 闯:“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度

  张 军:“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国家奖是孕育高端人才的摇篮,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沃土。北航坚持科教深度融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近五年来,有50余名研究生成为国家奖的署名完成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10-24 10:3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10-14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