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公益慈善领域长期存在的实践与认知的结构性矛盾愈加凸显,一个突出的表征是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科学认知依然有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八十八条提出: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这既规定了国家应承担积极作为的义务,采取适当措施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同时,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负有开展慈善教育教学及弘扬慈善文化的职责,这将为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基础。
但是,有关统计表明,当前国内只有不到2%的高校开展了公益慈善专业教育尝试,且实践中普遍面临着政策的不确定性、受众人数有限、课程体系开发和师资能力建设等挑战。
期望通过该项目的创新探索,能够真正留下一套公益慈善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组建起一支有志于在公益慈善议题中能教、善教的师资队伍,尝试补齐公益慈善教育的短板,这不仅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更是完善中国青年一代文化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希望和社会各界一起,为推进我国的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共同努力。
项目简介
“敦和·善识计划”高校慈善通识课程支持项目,由敦和基金会与公益慈善学园联合发起,该项目以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通过高起点地打造精品通选课程体系,多方位支持国内高校教师开设公益慈善方向公共选修课程,旨在普及青年一代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理解和认知。
申报条件
1.申请人须为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本科、大中专院校等)专任教师(包括教学科研岗和行政岗),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具备丰富教学经验与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良好。
2.课程形式为公共选修课或全校通识课,面向全校各院系所有学生开设,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
3. 申请人既可以围绕《社会与公益》《社会创新与创业》《慈善伦理与文化》三门核心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学生需要自拟课程开展教学。如前期已开设与核心课程相近的课程,可用已开设课程名称申报,但需要说明属于核心课程还是自拟课程的类别。
4.主办方为三门核心课程提供了专门的教学辅助资料包,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以及配套课件、教学案例集等教辅材料(其中教学大纲在立项后提供,授课教案、配套课件及教学案例将在2019年秋季学期结束后提供),自拟课程的教师需要自行准备课程大纲和教案。
5.课程可以采取单人授课,也可多人授课,但每门课程授课老师一般不超过3人。
6.鼓励教师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提倡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和学习兴趣。
7.倡导教研相长,鼓励师生围绕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
支持方式
通过评审并开设课程的老师将会获得以下支持
(一)开课支持:进入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师资库,获得学园专门提供的教学辅助资料包,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配套课件和教学案例集等教辅材料。
(二)培训学习:资助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坊,邀请专家授课,获得教学理念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三)专题讲座:提供每场1000元经费,用于邀请公益一线实务工作者或相关部门政府工作人员进课堂与学生分享交流,并为有需要的教师对接客座讲师资源。
(四)论文发表:主办方将与教育类和公益慈善领域的期刊合作开设专题栏目,刊发教师撰写的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方向相关论文。
(五)经费支持:为教师提供每门课程5000元的经费资助,由主办方与教师个人签订资助协议。
申报方式
申请人可通过以下项目专题页下载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申请表:
需提交的资料
1、《敦和·善识计划高校慈善通识课程支持项目申请表》
2、申请人的最高学历证明、在职证明(或工作证)以及职称证明电子版。多人合作开课需提交所有成员的上述相关证明。
提交地址
zhangxiaoman@charityschool.org.cn
申报时间
2019年9月17日至2019年10月17日
评选程序
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报者的基本条件、开课动机、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评审,评审结果将在敦和基金会和公益慈善学园官网公示。
实施流程
咨询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微信号:zxm6679)
联系电话:13515616679
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7:00
邮箱:zhangxiaoman@charityschool.org.cn
发起方简介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5月11日,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均为浙江省民政厅,机构使命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和谐”,主要在文化传承、公益支持、慈善文化三大领域开展资助。
公益慈善学园由国内关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们发起,于2015年正式成立。机构使命是通过政策倡导、实务链接、人才培养三个途径,最终实现“汇学界之智识,展学术之公器;琢时事之兴弊,利慈善之发展”的愿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