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强国建设,高教何为”的时代命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写下了这份“履职答卷”——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角力的新赛道。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所释放的能量,甚至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未来产业科技园将在科研成果与产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真正把成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渠道打通。
尤政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联系着产业需求侧,又连接着科技供给侧,要做好企业需求和学校技术的“对接”,就要给他们牵好线搭好桥。这条线就是未来产业科技园。
2023年3月,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光电与医疗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批试点的10个“未来产业科技园”之一,也是中部唯一一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共同建设。
“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是解决科研供需对位、探索更高效科研成果转化的全新载体。”尤政认为,未来产业科技园不是传统意义的大学科技园2.0版,而是承担未来产业发展重担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孵化基地。产学研将在这里实现深度融合。
今年,是尤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二年。两年来,他站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交汇点上,提出建议并推动落实落地。过去一年,他先后到成都、合肥、东莞等地实地调研,了解区域分工协作情况以及各地自主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经验,摸清华中科技大学与各地共建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情况,查阅资料,研读文献,搜集发达国家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对比……
只有工夫到位,才能建议对位。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尤政仍在为“依托未来产业科技园,以四链深度融合促进新产业培育”的建议走访调研,补充素材。
在今年的建议中,尤政提出通过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发挥高校、企业各自优势,让一流高校的创新链、人才链优势与一流企业在产业链、资金链优势深度融合,扭成一股绳,“拉”动高质量发展这艘大船稳稳前行。
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高校承担着牵头主体作用。过去的一年,尤政先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法国埃夫里-巴黎萨克雷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了解其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尤政认为,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企业是重要力量。为厘清建设思路,对接好各方需求,他先后走访了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高德红外、锐科激光等科技领军企业,共商成果转化与孵化融合创新体制机制。
“硅谷就是从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建立的科技园起步,孵化出了大批在全球具有深远影响的企业和产业。”作为在科研一线奋战了30余年,同时有着多年一流高校科研管理经验的科研工作者,尤政深知,只有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创新成果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过去几十年间,华科大先后孵化出华工数控、华工科技等掌握自主技术的企业。目前我们正在为打造更多引领技术革新的企业奠定基础,相信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多企业从这里腾飞。”尤政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的办公室总能听到急切的脚步声,他总是步履匆匆。
去年,他在全国两会提出了《关于支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工医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建议》,在8300多件建议中获评A类建议。倍受鼓舞的袁亮迅速投入了建议的落地工作中——“开设创新班、卓越班、产教融合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来,他奔走四方,牵头成功重组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行业首个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总经费超1亿元;他着眼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校企院所共建9个本科生“创新班”,在合肥建设城市安全、职业安全健康、科教产融合园3个高能级创新平台;他连续6年举办“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学术论坛,100余位院士参会;“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
袁亮是教育科研一线的一名“老兵”,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回到安徽理工大学担任校长。从科学家转变为教育家,他用科学家精神引领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所领衔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他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在生活中对学生嘘寒问暖,打通与学生交流、互通的“最后一公里”。
无论是院士袁亮、校长袁亮,还是全国人大代表袁亮,他既有豪情满怀的宏图愿景,又兼备体贴民生的细致入微。“新征程上,我们要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教何为’的时代命题,就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推进理工医交叉、科教产融汇,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袁亮说。
新一年,袁亮聚焦新问题,深入研究深部煤层气开发和甲烷管控、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接新产业发展、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等方面,想为行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干货”。
在新年的瑞雪中,他急匆匆走进办公室,来不及抖落身上的雪花,走到桌前,拿着一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班”的材料,一条一条详细梳理,并对疑点、难点、重点进行备注和建议。
袁亮总是步履匆匆,正是这份“急”,让履职有了温度,让改革有了突破,让研究有了方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