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名人数大涨115万,与这项政策有关
6月7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22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比2021年增加115万人,无论是净增长人数还是总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
数据显示,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逐渐回落,直至2014年止跌并连续5年稳定在940万人以上,在2019年再次突破千万。随后增长缓慢,2020年全国报名人数1071万人,2021年达到1078万人,仅增长7万人。
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比上一年大涨115万人,为何出现猛增?
报告分析,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阶段性生源波动,一个是中职学生的加入。
从生源数量上看,2019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39.49万人,比上年增长46.7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00.37万人,比上年增长43.32万人,两者合计就达90万人。这构成了三年后的今天高考人数增长的一大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近年普高与中职录取人数还在增长中,短期的生源波动还将带来高考报名人数一个阶段的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教育部
高考报名人数增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中职学生的大规模加入。近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口径和90年代完全不同,大量中职学生成为高考报名人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对中职的定位第一次明确调整为升学与就业兼顾,明确提出了职教高考的概念,要求扩大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建立清晰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包括专科、本科以及本科以上阶段。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大幅增加,和这一政策的调整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一直位居全国第一,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增长迅速,从2016年的82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25万人,5年间增长了43万人。但是,参加普通统一高考的报名人数最高也仅有85.7万人(2020年),2021年下降至79.07万人,比2020年减少了6.63万人,出现下降。非统一高考报名人数(包括对口招生、专升本、高职单招)2021年有46.12万人,比2020年增加16.02万人。从这一数字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此。
数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另一个高考大省湖南,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为65.5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7.6万,其中普通高考报考人数49.7万人,比上年增加4.1万人;对口升学考试报考人数15.2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2+4”转段(职教)、少年班等其他考生约6000人,与上年持平。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人数只占高考整体报名人数的3/4左右。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对于职教高考,目前还不清晰其具体的构建,但根据职成司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信息,显然是会在现有的“单招”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扩展。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约65%的中职生升入了高等院校,其中约10%升入本科院校。升学途径包括了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普通高考等多种方式。
报告同时指出,报名人数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高考竞争的绝对加剧。
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本专科录取1001万人,平均录取比例达到约93%,其中本科总招生量超过450万。这一年,黑龙江理科的本科线仅有280分,其他老高考地区本科线也大多在300出头。在新高考地区,也没有高到哪里去。
以老高考17个省份和第三批新高考8省为例,2020和2021年首选物理/理科的本科投档分数线在280—463分之间,其中投档分数在400分以下的,2020年有14个省份,2021年有13个省份。专科投档分数线在130—260分之间,其中投档分数在200分以下的,2020年有18个省份,2021年有16个省份。考虑到新高考后3门或后2门实行赋分制,起评分就达到30分(山东20分),如果剔除掉90分,或者60分,分数线实际会更低。
广东是高考报名第二高的省份,也是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2021年广东专科第二次征集志愿,即补录,文(选考历史)、理(选考物理)分数线仅有100分,如果剔除赋分制起评分为30分的因素,这一录取线在一定程度上仅有40分。但13000余个招生计划,仅投出720余人。
近10年来,无论哪个省都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报到率均无法达到100%,被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也越来越多,“985”高校也不例外。根据媒体报道,2020年中南大学计88名新生未报到,东北大学51名新生未报到,都占新生总人数的1%左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