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多向发力、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截至目前,宁夏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54所(不含教学点、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秋季开学后全部开展课后服务,服务学生65.93万人,总数占比为85.81%。
加强领导,高位统筹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分别作出批示,要求高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及时传达学习“双减”工作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次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双减”工作《实施方案》;教育厅党组召开3次党组会、2次推进会、4次调度培训会,对“双减”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推进落实。自治区成立“双减”工作协调推进小组,明确25个部门职责,建立联络员制度,启动日报告和每周信息报送、半月工作调度制度,凝聚工作合力。教育厅成立工作专班,各地由教育部门牵头,抽调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人员,组建工作专班。
强化主责,提高教学质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管理。配齐配强区、市、县三级所有学科的专职教研员,不断完善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开展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等,探索完善教研员学校联系点制度。实施城乡区域联动教研,推动教研力量向农村薄弱学校下沉。严格落实教学基本规范,加强教材管理,制定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提升全区中小学教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坚持以学定考,实行“公民同招”,全区所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100%摇号招生,坚决杜绝掐尖招生、提前招生等违规行为,切实纾解社会和家长焦虑。以“互联网+”赋能教育教学,建立数字精品课程,升级空中课堂,将数字精品课程覆盖到所有年级、所有学科,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优质教学样本。深化创新素养教育,评选优质课程500节,打造创新实验室15个。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普及应用实现全覆盖,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在线互动课堂建设,常态化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课堂教学在变革中提质增效。
严格管理,减轻作业负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十条措施”,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召开2次推进会,开展3轮暗访督查,督促各地各学校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减负要求。严控作业总量,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严控书面作业时间总量,全区中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比例为97%。优化作业设计,把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提高教师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精准设计作业,并明确要求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完善机制,开展课后服务。加快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压实部门管理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一校一案”制订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两个全覆盖”,努力做到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快制定中小学课后服务费和幼儿园延时服务费标准,银川市平罗县、青铜峡市、盐池县、彭阳县等市、县(区)均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并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对课后服务给予财政补贴,主要用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完善宁夏教育云平台,做优线上免费学习资源,用好国家级“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果,免费向学生提供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学习资源及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逾1.27万节次。
疏堵结合,规范培训行为。坚持从严整治,自治区教育厅、党委宣传部等9部门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大摸底、大排查、大整治、大引导”专项治理行动,按照“三个一批”(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整治一批)的要求推进治理工作,各地先后下发整改通知书2000余份,取缔无证无照机构60余家,整顿资质不全、超前超纲培训、存在安全隐患的机构700余家,查处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的机构150余家;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的200多家。坚持从严审批,严格执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零”审批,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和科技等类别的主管部门,稳妥推进“营改非”工作。坚持从严监管,印发《关于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学费资金规范管理,全区376家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预收费风险管控,截至目前没有发生“卷钱跑路”等问题。各地设立举报电话,加强培训广告监测,查处一批虚假广告以及含有承诺性、诱导性等内容的广告;查处签订不平等培训合同,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培训秩序等方面的管理,校外培训机构100%落实“亮证制度”,营造健康培训环境。坚持防范风险,教育厅、人社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防范化解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中劳动用工风险的紧急通知》,强化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党委编办、教育厅、人社厅印发《关于使用周转池编制组织自主公开招聘补充中小学教师有关事项的通知》,坚持“应招尽招”,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积极报考,有效防范和疏解用工风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