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答复“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进展情况
2021-08-18 15:45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对“关于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议”的答复。答复中称,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红十字会等部门,深入推动各地、各学校应急知识和急救技能教育培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提高急救技能。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校园急救工作,近年来,围绕加强大中小学生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知识和急救技能教育,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方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明确长效常态开展健康教育的制度要求。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不同阶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明确规定要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2018年起每年开展“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融入教育教学,拓展教育阵地,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

  2.多措并举加强学校急救教育。2021年5月,教育部会同中国红十字总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22号),进一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切实保障青少年生命健康。

  一是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树立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理念;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等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相关内容。如道德与法治课程小学1-2年级要求学生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初中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5-6年级要求学生“了解并学会一些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初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目前,正在组织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将急救知识与技能教育内容纳入其中统筹安排,明确相关学科育人要求,确保全面、系统融入。同时,组织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完善相关要求。

  二是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十三五”期间,在“国培计划”体育与健康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培训项目中,将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纳入培训内容,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应急救护等方面技能,提升相关专业素质。到2030年,中小学教职员工接受救护员公益培训的师生比例原则上不少于1:50。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积极推广在学校配备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建设“博爱校医室”,完善急救培训和设备设施标准,加强救护培训和演练,有效增强校园救护服务能力。

  二、加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促进全民急救能力的提升

  1.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明确提出要开展针对社会公众的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中小学急救常识普及,推广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包括中学师生在内的全民自救互救能力。

  2.加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宣传培训。委托专业行业组织,联合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开展面向公众的包括心肺复苏和AED使用在内的各类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大在教育、交通运输、矿山、旅游、消防等相关高危与社会服务行业应急救护培训力度。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全民普及,引导公众正确处理突发急救事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5-31 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