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正式开幕。
本届论坛以“新征程——面向未来三十年”为主题,探索新时代类型教育的历史方位与未来方向,探索“十四五”规划与数智治理体系建设,探索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机制,探索国际应用技术教育合作格局。黄淮学院院长刘先省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围绕应用型高校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介绍了黄淮学院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黄淮学院院长刘先省 中国教育在线/摄
1、问:在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设与创新上,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打造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关键一环?
答:首先,积极探索建设新工科产业学院。精准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我校优势学科专业,以区域、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将行业发展愿景和区域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近年来,我校全力打造了“嫘祖服装智能制造学院”、“黄淮学院-中集华骏智能制造学院”、“农产品加工学院”、“黄淮学院黄河生态工程技术学院”等基于新工科背景的8个现代产业学院。
其次,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区域创新发展能力。近年来,我校重点打造了“黄淮建工”创新平台,提升创新水平,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黄淮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聘请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担任了“工程振动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联合“坝道工程医院”组建创新团队,极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最后,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学校充分利用人才、智力和技术优势,先后与中兴通讯、德国菲尼克斯集团、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创新中心”、“圆通科学工作院”、“黄淮置地建筑技术研发中心”等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服平台,与凤凰教育集团合作共建的“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3个建设学校之一。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形成了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良性互动态势。
2、问:应用型高校在培养专业研究生的道路上如何发力?
答:首先,以类型教育为指导,大力推动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由“转型发展改革”,递进到“产教融合改革”,再递进到“类型教育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层层递进式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改革”。我校以类型教育为指导,坚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与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整合优质学科专业资源,重点建设了土木工程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遴选培育了6个专业学位建设点,努力实现与同类高校和研究型大学错位发展、实现了快道超车。
其次,大力实施“硕士生导师培育工程”, 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校67名教师被郑州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巴基斯坦COMSATS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31人先后入选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原“千人计划”、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等。打造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14个,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347人。土木工程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最后,强化应用型科研导向,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重视成果转化与应用。我校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依托省校级重点学科,实施了“科研平台培育工程”。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了“道桥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三废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电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照明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2个协同创新平台,市厅级科研平台44个。进一步推动了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有效聚集和共享。以重大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为载体,重点建设了14个方向稳定、成果突出、梯队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先后与地方30多家企业共建了35个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驻马店市下辖的5个县区签署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共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同推进应用型科学研究,形成了“科研基地+项目驱动+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