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所优秀的学校背后必有一个优秀的校长!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教育在线有幸邀请到一批优秀的中学校长对话,于宏观处感受中国基础教育70年来的伟大成就,于微观处体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学校的治理经验,以及他们的情怀。而这一切,对于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有莫大的启发与借鉴!
本期嘉宾: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名誉校长 刘彭芝
刘彭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大附中、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名誉校长。1997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2009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2013年9月1日任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
初为人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陈志文
您今年74岁,可以说一生是与新中国同行的,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早全面认识您,就是通过您的专著《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什么选了这么一个书名?
刘彭芝
“人生为一大事来”,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我的写照,恰如其分。我的一生就是为了教育、为了基础教育而来。1965年,我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丰台二中的数学教师。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校园,5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我的人生大事也与教育连在了一起。
陈志文
回顾这70年,您对新中国教育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刘彭芝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大约4岁,不久便上了小学,最初的那几年是很幸福的,一切都欣欣向荣。
1965年我有幸当上了一名数学老师,但很快文革就开始了。文革开始后,中国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学校一边上课一边闹革命,搞上山下乡、大串联。我曾参加了一次清华大学延安长征队,虽然我路上发了高烧,但还是一路从北京走到了阳泉煤矿。记得到最后,人都走木了,就像机器人一样,因为病了,有人劝我最后一段坐车,但我觉得已经走这么久了,硬是坚持走到了终点。
1974年我调入人大附中,教初二数学。从此,我与人大附中结缘,在人大附中工作至今。
1977年,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这是中国教育的转折点。那时恢复高考是面向全民的,不只是应届生,非应届生也可以报考,十年来没机会参加高考的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
人大附中所处的北京市海淀区高校林立,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生源、老师、环境都比较有利于文化学习。海淀区各中学之间你追我赶,都希望在高考中能有好成绩。人大附中是海淀区的一个缩影。
备战高考时,我们连相关教材都没有。高三数学组的老组长阎士文就在暑假期间编辑了一本高考复习讲义,包括提纲、知识点、内容和题目等,开学时给每位高三组数学老师发了一本,毫无保留。因为我喜欢做难题,复习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题目,阎老师就让我解。我解不出来,就回家找我先生,再不行就去找许以超先生。许先生是我中学老师吴异的先生,也是华罗庚的第一代弟子。有一次急了,我就去中科院数学所找了陈景润。
陈志文
听您讲这段故事,感觉您那时候更像是一名模范学生。
刘彭芝
初登讲台的那些年,我遇到了几位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吴异老师是我的中学数学老师,学生时代的我酷爱数学,是她的宠儿,总是追着她问问题。我到丰台二中做数学老师后,也经常跑到吴老师家里去请教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她从来都是不厌其烦的为我解答。还有上面提到的阎士文、许以超等老师。他们教会了我应该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陈志文
对于77级高考生,您对哪位学生的印象最深?
刘彭芝
我在人大附中教的第一批学生是1976年高中毕业的,之后有人参加了上山下乡,有人参军了。恢复高考后,很多学生回校复习,也有很多其他学生来到人大附中复习。我77级的学生中,有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也有考上一般大学的。
我记得有位学生叫郭明辉,是新加坡华侨子弟,学习还不错,但不是最好的,想要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又有点儿担心,不敢报。他来问我的意见时,我建议第一志愿报最理想的院校。最终,他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了,后来一直在国内和新加坡从事建筑行业,做的不错。
汪左澜,他曾经是我们班的团支书,学习非常好,高中毕业后参军了,恢复高考后回来复习,也考上了清华,非常出色。
陈志文
当教师,做教育,是您最初的梦想吗?
刘彭芝
我少年时代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最终走上了教育之路,并且把我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我的人生大事。我不后悔,因为我的很多学生成为了科学家。“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子讲的人生三大“至乐”之一。我的人生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陈志文
您其实是一个骨子里很Strong的人,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
刘彭芝
我几十年来睡眠都很少,因为无论是上学还是当老师,我经常要熬到半夜,习惯了。我有一个特点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干什么事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特别认真。
数学之美:带领学生进入数学殿堂
陈志文
接下来,想聊一聊您与数学的关系,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当数学老师?
刘彭芝
我从65年参加工作开始,只教过数学,没教过别的科目,因为我从小就喜欢数学。当初刚调到人大附中时,学校需要政治和音乐老师,问我能教什么课。我说,这两门课我都能教,但我原本是教数学的,还是更倾向于继续教数学。最后,我还是教了数学。
陈志文
您为什么喜欢数学?
刘彭芝
数学有数学的美。当弄懂了概念、解出题目时,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有时候,数学题就像迷宫一样,需要一点一点去研究,我经常陶醉在里面,觉得特别好玩儿。我喜欢数学,对数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
陈志文
您是纯粹的喜欢数学,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刘彭芝
是的。而且,我也很喜欢教孩子。我很乐意去发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带领他们进入数学的殿堂。这个教学的过程也让我很享受。
陈志文
您特别强调因材施教,致力于超常教育实验研究,为有特殊潜能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和您从事数学教学有关吗?
刘彭芝
有关系。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学有余力,可以在常规学习外学得更快、学得更多、学得更深。于是就想到要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
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源于1978年,可以说与改革开放同步。当时中科大首届少年班在北京录取的3人中有2名人大附中学生。他们智力超常,学习能力突出,引起我们关注,也促使我们思考: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能不能将常态的中学教育与超常教育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因材施教、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
钱金荣老师是人大附中首届初中超常儿童实验班的班主任,他在教学中实践了中国科学院卢仲衡教授的数学心理教学法,核心就是鼓励学生自学,我经常去听他的课。当时教实验班的老师们学问都很深,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是在1985年,我听说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对我有特别大的吸引力。我的理想是培养出夺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的学生。而要培养夺得国际金牌的学生,就不能从高中开始,必须要到初中去。所以,我选择到初二教普通班数学,并且组织了年级数学小组,选了50个学生参加,其中有30多人是数学实验班的。
我特别认真地带这个数学小组,把学生们分成了两个梯队进行分层次教学,还收集了国际、全国、市、区等各级数学竞赛项目的所有资料,印了七大本书。并且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的数学家们来给学生们讲课,开阔学生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数学的殿堂。
当时,有老师跟我说,这个年级的数学不好,不要抱太大希望。在区里组织的初二年级数学竞赛中,我们学校只有两个学生获奖,而且只是三等奖。然而,在我办了数学小组一年后,学生们在初三时参加全国数学联赛,北京地区赛的前30名中我们占了十多个,而且排名都比较靠前。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海淀区教委组织老师们来听我的公开课。在我当时的课堂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们提前对照“教参”自学教材,并且可以向书本以外进行延伸,课堂上由学生主讲,我进行指点、点拨。公开课结束后,很多老师颇有微词,说:“这是老师讲课,还是学生讲课?”
其实,我当时运用的主要是讨论式、研究式、激发式、启发式的教学法,现在已经被大家广泛地接受和运用了。这种方法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一直是这台戏的导演。
1987年,我担任了人大附中首届高中超常儿童实验班的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这个班里有20多个学生是从初中实验班升上来的,还有十多个学生来自初三普通班。
陈志文
日前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这应该是部委第一次为一个学科发文,您怎么看?数学是所有理工类学科的基础,非常重要,但不能只强调数学研究,也要关注数学教育。现在我们教育系统似乎并不怎么待见数学。高考不分文理科,数学难度降低,为了治理择校而减负,各类数学竞赛也被全部喊停了。
刘彭芝
我们国家促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没有错。中国人太多,不为老百姓考虑是不行的。但是,两头都得抓,一头抓均衡,一头还得抓因材施教,对于一部分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还是需要不同的培养方式与渠道。
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实验班就是为特殊才能的孩子而设,学校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课程和科研实践活动,让这些孩子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发展。
校长心语:做一个优秀的“领跑人”
陈志文
您是学数学的,唐盛昌、王殿军、朱华伟、葛军等中学校长都是学数学的,我发现很多优秀的中学校长基本都是学数学与物理的。您觉得学科对于中学校长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彭芝
也有很多优秀的校长是学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但总体来说,学数学、物理的校长还是比较多。1998至2001年北京评出的14个高中示范校中,多半学校的校长都是学数学的。
我做校长时能做成一些事,除了我本身比较用心之外,与我学数学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数学要求人的思维特别严谨,不重不漏,逻辑推理要一层层的特别清晰,数学思维是立体的、发散的。
陈志文
我个人觉得,数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不仅仅是关注一个点,是成体系、有逻辑性的。所以,学这两门学科的人在看问题的时候全局性比较好、执行力也比较强。
刘彭芝
是的。
陈志文
一所学校的崛起,往往离不开伟大的校长,比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蒋南翔,又比如华中科大的朱九思等等。而人大附中的崛起,显然也离不开您。您怎么定义“校长”这一职务?
刘彭芝
校长对学校的影响确实是根本性的。您说的这些伟大的校长,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古今中外,对于“校长”的定义有很多。我的理解是,校长是“领跑人”。校长应该朝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目标,领着全校的教职员工不停地奔跑,领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不停地奔跑。而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做一个优秀的“领跑人”。
陈志文
从您的角度来看,一名优秀的中学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刘彭芝
对于如何做一名校长,我总结了十二条心语:
一、事业心。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品德,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
二、理想目标。是一位有思想、有实践、有理念、有理想、有高远目标的人。
三、赤子之心。是一位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
四、奋斗精神。是一位为了实现远大理想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奋斗不息、战斗不止、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人。是一位具有不断探索、不断实验、敢于冒险、永不言败、永不气馁、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五、爱与尊重。是一位能够将爱与尊重的理念深入骨髓和血液、自然流溢在行动中的人。
六、解放学生。是一位能够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员工,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替他们作决定的人。
七、受人尊敬的人。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尊敬他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绝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八、勤学习,善思考,细分析,勇创新。是一位为了实现理想目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跟上时代的脚步,融铸中外教育精华,坚持综合创新,探索未来教育的人。
九、博大胸怀。是一位能够吃大苦、耐大劳,面对有问题的人,能够容他、忍他、、让他,再过一段时间再看他、再教育他,在艰难困苦面前不退缩、在被冤枉陷害情况下仍向前的人。
十、研究。是一位深刻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人。
十一、永不满足。未来教育家型校长应是低调做人,谦虚谨慎,永不满足、永远前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成就事业、成就理想,艰苦奋斗,坚决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十二、实践。教育家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怎么样,应该到他的学校去看看,看他的教育思想是否深入人心,看他是否是真正受人拥护的人。
陈志文
在人大附中做校长20年,您觉得您成功的地方是什么?最骄傲的一点是什么?
刘彭芝
成功的地方就是我上面说的做好校长的十二条心语,那是我一直努力践行的,我努力做到成为那样的人。
要问我最骄傲的地方,那可能是我永远保持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的激情。我每天工作的时间达到16个小时,几乎全部都围绕教育教学在做,一直做到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干出来的
这一点我确实是引以为豪的,这是源于我对教育的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
境外办学:熔铸中外精华 创办未来教育
陈志文
前些年,人大附中又到美国普林斯顿办了一所中学,目的是什么?
刘彭芝
1997年我被正式任命为人大附中校长,那时我已经在人大附中工作23年了。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我代表领导班子讲话时提出了在心中积聚多年的办学目标:“将人大附中办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
我常用一句宋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人大附中那时已经是名满京城的地方名校了,我完全可以做一个守成的校长。但我给人大附中提出了一个必须奔跑才能达到的目标。我也相信这一目标最终会被大家接受,并且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去努力实现。
如今,高等教育领域的“双一流”建设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大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要世界一流,中学就必须要世界一流。
陈志文
明白了,所以人大附中很早就开始做国际化探索了,开办了北京市公办学校中第一个国际部。
刘彭芝
要创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熔铸中外教育精华办出一流的教育。
在最初学校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我千方百计寻找和创造机会让我们的教师走出国门去学习、去考察,去向先进的国家学习。
2004年初,北京市教委组织包括我在内的六所学校的校长赴英国考察A-Level课程,寻求中外合作办学的机会。经过多方考察、大量的课程比较研究、以及同国外的合作学校进行洽谈,并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人大附中成为北京市公办学校中第一个引进A-Level课程的学校,从此开始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和探索。在这之后,我们还先后引进了美国的AP课程和IB课程。
但我办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创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未来教育,办出中国人、外国人都认可、向往的学校,那就必须把世界上优质名校好的做法吸纳过来。
我在中国从事了50多年教育工作,应该说比较了解中国的基础教育。50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让我逐步认识到,要真正做到熔铸中外教育精华,让中国教育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教师应该有机会置身于一个现实的教育环境,更近距离地了解学习其他国家的基础教育,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体验、探索、比较、研究;要培养既有中国心、民族魂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有机会置身一个现实的学习环境,去感受、体验、领悟、比较另外一种学习模式。
比如,只有我们进入到美国后,才能真正了解美国的政策、师资、课程设置、学生等等,才可能得到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真正找到中外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经过多次考察,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13年7月,PRISMS(普林斯顿国际数理学校)建成。PRISMS是一所精品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把学校的发展定位于中国教育和国际学校的完美结合,学校师资由中方人员和美方人员共同组成,面向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招生,既提供中国课程,也提供美国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陈志文
您觉得有什么样的收获,或者说得失?
刘彭芝
中国人在美国成功的办了一所学校,这是最重要的收获。通过举办PRISMS,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对于未来教育应该怎么做,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陈志文
这是否改变了您对美国教育的一些认识,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地方?
刘彭芝
也不是改变,而是更深入了。人大附中原来在美国有20多所友好学校,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有顶尖学校,也有一般学校,如托马斯杰克逊理科高中、伊利诺伊理科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中学、菲利普斯埃克塞德中学等。但在原来的交流中,我只看到了他们的表面,校园特别大、设备很先进。通过在美国办学,我们发现了与我们有很多不同点。
面对这些不同,在吸收美国教育同行教学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将中国教育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到了美国。我们把“爱与尊重”的办学理念印成了中英文的小册子,给老师们每人发了一本。在管理上,我们也把中美的一些方法结合了起来。
陈志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八一学校教师节座谈会上曾经讲到,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实际上,中国的教育是有很多优势的。
刘彭芝
是的,我们就是希望在此基础上向世界贡献基础教育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
因材施教:坚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信念
陈志文
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资历很深,对于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果只说一句话,您想说什么?
刘彭芝
保基础、保公平的同时,我要呼吁大家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也希望大家、媒体一起来呼吁这件事,因为国家需要拔尖人才。有了拔尖人才,才能有核心技术。
从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少年班开始,我们探索拔尖人才教育,也就是超常儿童教育已经40年了。迄今为止,我们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陈志文
超常教育、早培,都曾在社会上有些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人会质疑教育公平的问题。您怎么看?
刘彭芝
自1978年中科大创办少年班开始探索超常教育以来,经历了舆论热炒,也遭受过质疑批评。
我认为,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实现教育均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这是基本的教育公平;
第二个层面,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这是更高级的教育公平,也就是中央现在讲的,有质量的公平。
在教育大格局中,超常教育虽非主流,但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保护教育生态的角度讲,它不但应该坚持下去,还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我们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时,既要立足基本,也要立意高远。
超常儿童仅占人群的3-5%,是人类的稀缺资源,更是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和后备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给超常儿童以超常教育,不就是“因材施教”吗?拔尖人才培养没有破坏因材施教,不是教育公平的对立面。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支持,应该旗帜鲜明,理直气壮。
目前,我国人才结构中的关键问题,即拔尖创新人才存在结构性不足。在中国日益站到世界竞争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各个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事实,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突破的瓶颈。而说到底,是我们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拥有一批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否则我们将始终会在一些关键环节被别人“卡脖子”,始终不能成为领跑者。
陈志文
您发起成立了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您成立该研究会的初衷是什么?
刘彭芝
我就是想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大中小幼联动、学校企业社会机构协同合作的平台。
我很感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他们的校长、副校长、院士分别有参加。
我们希望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不仅成为一个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交流的平台,也能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向国家建言献策。
陈志文
您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些怎样的建议?
刘彭芝
一是发现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政策的坚定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处于创新人才的顶端,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可持续性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势在必行。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相关政策还没有跟上。希望国家和各级各地政府能够强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制定和坚定实施。
二是要营造有利于发现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舆论环境。虽然说了很多年,但事实上,在整个中国社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不仅是普通民众,即使在教育领域,也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和歪曲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些杂音会严重阻碍我们开展这一工作。
陈志文
是的,我们现在经常把这类人才培养与公平对立。
刘彭芝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在潜能、个性、志向等各个方面与普通后备人才存在差异,对他们施以合适的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对他们的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坦荡为人:心底无私天地宽
陈志文
如果让您给自己做一个总结,您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特点?
刘彭芝
我给自己总结了几个词,引领与担当、无私与奉献、拼搏与奋斗。
陈志文
引领和担当是与人大附中相关联的,关于个人,我觉得您是个敢担当,敢作为的人,而之所以敢作为担当,核心原因是您无欲,无私欲,所谓无欲则刚。这一点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所以经常有一些妖魔化的说法。您对此怎么看?
刘彭芝
有一些人可能是因为根本不了解我,不理解我。对于一件事,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和位置来看,会觉得我有个人目的,但事实上我恰恰没有,我特别坦荡。
对于那些公布出来的不实信息,如果可以,我会追到底,让当事人了解事实真相。很多当事人在了解真相后和我成了朋友。但还有一些是我没听见的,或者没有办法顾及的,我也就不管了。有人说,历生无谤不英雄。如果这一生没有人诽谤你,你肯定不会是英雄,很可能就是平庸之辈、好好先生。
我把人大附中当成我的生命,什么都经历过以后,我也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
陈志文
对,核心就是无欲则刚。从我的角度讲,您做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校、为了学生,从来不考虑自己,心里面都是干净坦荡的,所以您也就敢于担当。
刘彭芝
有一次,我给孩子们做报告,在一个六七百人的报告厅,一个坐在角落的孩子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他说,觉得我那么年轻,头发乌黑,看着像30多岁,怎么也没想到我70多岁了。
我想,心态很好是我不显老的原因。我自己的排解能力很强,有很多事情自己想完了,就排解了。心底无私天地宽。
陈志文
还有一点,您有自己的核心目标,所以您可以做到不在意跟核心目标无关的事情。
刘彭芝
对。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信任我、拥护我、支持我的人。
陈志文
我有一点很奇怪。我注意到您对几十年前的一些小细节,都记得很清楚,尤其是跟学生们的事情。
刘彭芝
也不见得所有的事情都记得,之所以清楚地记得这些事情,还是因为喜欢学生吧。我觉得教书是一种艺术,我很享受,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享受他们的成长,也享受和他们“斗智斗勇”。
在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曾经有个学生比较调皮,老给别人起外号,课堂纪律也不怎么好,给他告状的人挺多。我后来想怎么“治治他”,就跟同学们商量怎么帮助他。我们和他约定,如果他不改,我们就都不理他,他也同意了。第一天他还嘻嘻哈哈的,我们都不理他,第二天就哭丧着脸了,第三天同学们就来给他求情了,他自己也受不了,给同学道歉。后来,这个学生真的就改了。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有三个学生总是不交数学作业,但每次考试都得满分。我也很奇怪,难道确实有的孩子有特别的天赋,不需要做作业吗?我也是跟全班同学商量,如何甄别他们是不是确实可以不做作业。后来决定,我们搞几次测验,如果他们通过了,就可以不做作业,如果没通过,就必须做。这三个学生也同意了。我就把作业中特别难的题目综合起来出了一套试卷,进行测试,结果三个人中有一个没有及格。
再后来,我又进行了一次测试,但规则改了,要求全班同学中只要有一名同学做完题目,举手后,全班停止答题并交卷。这次,另外两个人也被筛出来了。因为他们没有做作业,手生,就算是知道该怎么做,速度也慢。
其实,到高三时,实验班的孩子们往往都不怕难题,反而在简单的题目上容易出问题。后来,我就把高考题和答案都印出来,让这些孩子们做,然后互相挑毛病,训练他们高考不丢分。
陈志文
您这是在调教孩子,我觉得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您特别通人性、很通透。我至今还记得毕业多年的一位同学在网上讲的一个故事。有一年11月,寒风刺骨的周一,本来应该在升旗结束后您有一个讲话,您问大家冷不冷,还上操吗?同学们就说,冷,不上。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您说:好,解散。
刘彭芝
通人性就是要了解人的心理,我对学生讲究的是爱与尊重。也是因为我做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愿意去琢磨研究,所以对各种类型的人都很明白。
当老师要很精细。2015年高考前,学生们的成绩下降的很厉害,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2019年高考前也出现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在考前两个月我领着高三团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这是要进行全盘运筹帷幄的事情,怎么调动他们的兴趣,怎么给他们信心,怎么督促他们,学生、家长、老师每个人都得到位。
陈志文
您是很用心的去琢磨,用各种方法把学生们内在的发动机调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压。您是从人的角度来关注和教育学生的。
刘彭芝
教育本身是育人,育人本身是立德树人。教育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陈志文
人大附中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往往不会轻易信服一个人,但的确有很多人是信服您的。
刘彭芝
我很真诚、单纯,我对孩子们的爱是深入骨髓的。如果孩子们跟我说什么事情,最后肯定都很高兴、很满意。因为我会顺着他们的思想去帮助他、开导他,从他们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陈志文
能有今天的成绩,其实很重要的是您有一支强大的团队,人大附中办了这么多分校,质量都比较高,这是很值得其他学校学习的。比如,您的老搭档王珉珠书记,与您在一起搭班几十年了。
刘彭芝
我俩搭档时,有人说,全国、全世界都难找我们这样的搭档,一个外柔内刚,一个内柔外刚,横批是天衣无缝。
陈志文
跟王书记聊起您,她说您是一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从事业的角度来说,跟您在一起做事不会有偏差,心里很踏实,因为您都是为国家、为教育,而且您经常能给出很多新鲜东西,很有意思。从做人的角度来说,您会替别人考虑很多,有些当事人可能没想到的,您都会提前想到,并且解决了,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不由自主的想靠近您。
这可能就是你独特的人格魅力,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也才能做出、做好更多的事情。
刘彭芝
不管怎样,我很感谢这些年和我一起并肩奋斗的所有老师和员工,是在他们的支持和奉献下,人大附中才做出了一些成绩与贡献。
陈志文
如果说有成功秘籍的话,您觉得您的成功经验是什么?相信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刘彭芝
坦率地讲,没有什么成功秘籍。习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需要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回顾自己和人大附中这么多年走过来的历程,我常常感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干工作、抓作风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如果说我个人和人大附中做出了一些成绩,那确确实实因为我们有理想有梦想,我们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而且这个“干”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拼命的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