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春)的重要论坛之一,“5G+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在福州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
出席次论坛的专家有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数字经济学家、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5G+人才培养工程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陈晓华等。成都理工大学张传瑜教授和大数据教育工委会秘书长刘计刚分别主持上下午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在致辞中提出,作为面向未来的IT形式,5G与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基于此,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校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教育的形态,不断驱动高校教育政策科学化、驱动高校教育评价体系重构、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助推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以及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他指出,5G和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教育者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分享新型实践教学经验、研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讨5G与人工智能应用恰逢其时,意义重大。郝清杰副秘书长期望本次论坛可以帮助高校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科技时代产业需求的人才和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数字经济学家、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5G+人才培养工程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陈晓华作“5G时代下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分析”主题报告。
他认为,5G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更多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我们所说的终端不仅仅是我们认知的手机,而是各种我们接触到的能够接入到5G网里面的都成为5G的终端,而相互通信的各种终端通过传感器等感知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在这个背景中,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他表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机器的深度学习,替代简单重复的劳动,解放人力,提高效率。而因为5G的低时延、大连接等特点,可以使得人工智能的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的算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很多核心算法已经公开,就是需要跟传统企业结合,在传统企业中落地应用,开花结果。5G+人工智能将会在消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中找到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美好的体验。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原院长王万良教授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思考”报告。他介绍了AI已经成为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技术。从AI先驱图灵和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AI正式诞生,到目前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取得重大突破,全球进入人工智能+时代。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倒逼AI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王万良教授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教学方法。分析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主要途径,指出了人工智能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赵卫东副教授作“面向工程实践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报告,他认为在新一轮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针对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挑战,进行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报告分析了传统机器学习教学中存在的困境,面向新工科的新要求,讨论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成长之路以及项目沉浸式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方法。
戴尔科技集团CSG首席技术专家张涛的报告主题为“新经济,新未来,新人才——5G、AI时代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他着重分析了当今数字化产业发展现状、当今校企合作现状及要点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建设要点。
北京邮电大学郭莉教授的报告主题为“5G带来新一轮创新”。她认为5G时代的到来,将会引发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同时促进更多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她表示,5G技术可以应对多样化、差异化业务的巨大挑战,满足超高速率、超低时延、高速移动、高能效、高流量与连接数密度高等多维能力指标,创建一个互联、感知、智能的世界。
她重点介绍了5G移动通信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等关键能力,分析5G移动通信中的毫米波通信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网络切片等关键技术,并进一步分析其在无人机通信、生物医学、移动AR/VR等多个应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沐盟集团董事长、知名人工智能投资人吴家富跟与会人员分享了“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决策分析”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人工智能可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三个层面,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以深度学习和智能芯片为标志的新时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