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民:教育要立足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0月19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今年年会的主题是 “教育现代化——实践与探索”。
会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做主旨发言。他表示,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已经走过十九年时光。十九年来,年会精心设计主题,紧扣时代脉搏,汇聚全球智慧,为促进中外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体现了中国对教育、对未来、对人类命运关切的使命与担当。十九年的坚守,是协会不忘初心,坚持以民间渠道推动教育国际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年会已成为政策咨询、学术研讨、信息交流、展览展示为一体的国际教育交流大平台,成为中国教育联通世界的重要窗口和重要桥梁。
刘利民会长表示,教育是国家和民众间交流与对话的关键力量,是承载、传播、延续文明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教育要立足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国情,更要立足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次年会将“教育现代化—实践与探索”作为主题,契合了全球化发展趋势,把握了世界教育潮流,回应了社会对教育发展、人类命运的关切。在此他提出四点倡议:
一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前所未有,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只有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协商取代胁迫,建设大家庭而不是拼凑小圈子,坚持共商共建而不是搞赢者通吃,这个世界才有光明的未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
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认可、传播这一理念,进行研究、阐释、推广,在教育领域针对共同问题提出深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教育这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高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思路,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思考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期,全球正进入创新合作的活跃期和密集期。教育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5G、物联网以及区块链技术等信息化的发展,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加便捷的教学方式,更加个性化、更加终身化、更加开放、更加可持续的教育将有可能更快实现。同时,如何处理好传统的人文素养、意志品格和信息素养的关系,提高辨别是非、深度思考、有效学习的能力等,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用你们的睿智和经验,分享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独到认识,让我们对未来教育看得更透彻一些、把握得更准确一些,更多地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出谋划策。
三是联合开展国际科研攻坚,推动发展成果共用共享。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就是一个从横向维度与时代对标的过程,能有效应对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和知识创新,促进全球人才流动,跨国家、跨机构、跨主体的对话和互动。联合科研合作是教育深度合作的体现,中国有中国的教育科研传统,世界各国也都有不同的教育科研理念和实践探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既要弘扬自己优良传统,又要借鉴他人的优势经验,这是合作共赢的逻辑起点。
真诚希望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携起手来,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开展高水平联合科学攻关,在推进构建跨领域、跨国界的创新合作网络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创新成果开放共享,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是激发教育国际交流活力,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内涵发展。教育合作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交流可以视为国家关系的“稳定器”、人民友谊的“播种机”、文明对话与人文交流的“传感器”,我们要多渠道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合作交流模式,激发民间交流活力,推动形成多层次和广覆盖的教育交流格局。
真诚希望中外教育机构全面提升人文交流能力,丰富人文交流内涵,以语言互通、中外合作办学、高端领袖人才和青少年为重点,打造一批包容共享、和谐共生的人文交流品牌,真正使人文交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师生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在交流中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合作中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
发言最后,刘利民会长强调,教育现代化是我们的共同目标,独行快,众行远,为了实现目标,需要我们携手前行,开放共享,不懈奋斗。中国愿继续与世界各国一道,共画全球教育未来美好蓝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