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交流既要有“链接”也要有“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奎岭
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的国际化战略以及我对大学合作交流的理解。
中国有句老话“合则强,孤则弱”,意思是大家联合起来就会强大,彼此孤立就会弱小。对于全球,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人类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挑战和问题,比如说健康、能源、气候、环境、水、粮食等等。而这些挑战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我记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名古屋大学野依良治教授在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化学大会上讲到,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任何单一的国家能够解决。合作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更是大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上海交大也是开放的交大。从1978年率先组团赴美交流,到确立“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九字办学方针,无不体现了上海交大对于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视和期盼。我经常用化学反应来比喻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一个很好的朋友Barry Sharpless,已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认为化学的本质就两件事,一件事是Conection,另一件事是Function,就是链接和功能。合作交流也应该既有链接,又有功能。今天我们通过这个论坛已经把国内外很多大学链接起来,那么接下来,我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合作交流具有以下两个“功能”:
第一个“功能”就是要共同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需要一大批胸怀天下并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人才。上海交大目前已经与150多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与其中60余所顶尖高校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设立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交大密西根学院、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为中国大学开展国际化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范例。2021年,学校启动“交通全球课堂”,引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全球课堂”理念,与海外合作伙伴高校“共建共享”课程,让中外学生同堂共课。2022年,启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国际暑期学校,致力于搭建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全球性问题、聚焦学生国际胜任力培养的国际课程合作平台。2023年,我们设立专项资助,探索在线国际合作学习模式(COIL)。通过在课程中引入课外在线国际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全球议题、锻炼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意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国际胜任力。
第二个功能就是要共同促进国际产学研用多边合作。我们倡导在国际交流合作中,除了双边合作模式之外,大学联盟等多边机制平台也应当发挥更大作用。上海交大积极参与U21、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等活动,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主持形成了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工作组,推进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我本人在今年6月当选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指导委会委员。去年,上海交大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承办了2022长三角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来自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130余位院士、校长、专家学者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多元合作共创未来”为主题交流研讨。会议重要成果之一是学校成立了德国中心,启动了中德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联盟。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继续承办2023长三角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其实合作交流的“功能”还可以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实效,不能只交流不合作。这次参会的各位校长、老师都是关键的“链接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解决全球性共性问题、增进人类福祉的伟大事业中越走越近,越做越好!
【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7月31日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