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近视防控和视觉健康工作情况
2021-10-26 12:01
教育部
作者:

  2018年以来,体育总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措并举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突出政策保障,完善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顶层设计

  体育总局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方式方法、实施路径、标准设计、场地设施、活动指导和赛事体系等,融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中,明确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

  2020年6月,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通知》,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二、突出知识技能普及,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

  一是开展体育锻炼干预。体育总局连续多年开展“全国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工作,围绕儿童青少年近视等健康问题,通过发放科普书籍和手册、设立科学健身大讲堂、开展运动技能培训等方式,在部分省市的小学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和干预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加快普及推广。今年8月以来,以“健康体姿 茁壮成长”主题的“云科普”视频,在央视频、央视少儿、抖音等平台进行了广泛展播,各平台播放量合计为3210万次,科普成效明显。

  二是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录制“青少年近视防控操”“爱眼操”等教学视频,编写出版《儿童居家科学健身方法指导》《青少年居家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南》等图书,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健康包”内容,通过人民网、学习强国、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推广,引导社会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等健康问题的科学认识。

  三是深化体教融合“走基层”活动。组织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在内的体育支教团,深入开展以针对乡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为主题的“青少年体质监测”“青少年健康干预”活动。活动情况将在多档栏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报道,进一步扩大体育锻炼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影响力。

  三、突出家校社联动,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供给

  一是广泛开展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今年5月,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等5部委启动“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以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各地广泛开展各类儿童青少年赛事活动,系统推进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科学化、常态化,辐射带动儿童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有效防控近视。

  二是创新开展亲子体育活动。指导各地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组织,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组织发动儿童青少年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体育锻炼,2020年开展的亲子活动带动242万个家庭,794.2万人参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满足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青少年视力健康。

  三是发挥儿童青少年赛事和冬夏令营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各全国单项协会不断完善儿童青少年体育U系列赛事体系,组织开展俱乐部、体育传统校等各类儿童青少年体育赛事,基本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联办的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体系,有效激发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四、突出体育设施建设,优化儿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

  一是支持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2015年以来,体育总局会同财政部持续支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每年支持1200-1400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2021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推动体育场馆为学生人群提供更优惠的开放服务。

  二是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总局、财政部投入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23.5亿元,资助地方建设社区健身中心、体育公园设施、健身步道等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组织专家研制《青少年体育锻炼器材配置指南》,逐步增加青少年体育锻炼器材的配置,为青少年建设“举步可就”的健身场地设施。

  五、突出氛围营造,加大儿童青少年体育宣传

  开发建设青少年体育APP,注重与中央电视台、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协作,利用各种大型体育活动契机,深入社区、走进校园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深度合作。在黄金时段播出《青春训练营》《金牌体育课》《健身堂》等内容,组织奥运冠军、体育明星谈成长经历、个人感悟、寄语青少年、拍摄规范动作和健身视频,通过媒体宣传和明星的示范引领,吸引更多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14 15:52
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