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部:加大对“一对一”“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查处力度
2021-09-23 14:4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双减”政策之下,今年暑期校外培训机构遇冷、学校托管走红,社会普遍反映这才是暑假应有的模样。今年秋季学期是落实“双减”的第一个学期,开学以来各地及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如何?9月2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中小学落实“双减”工作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建设有关情况。会上有哪些亮点?一起来看:

  加大对“一对一”“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查处力度

  9月23日,中国教育在线从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对511043名家长的调查,“双减”政策实施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

  为确保“双减”意见落地见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基本构建起了“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1”指的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双减”意见》,是方向性的、宏观性的“双减”工作的总纲领,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

  “N”指的是落实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一些工作要求进行细化,以指导各地更好地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目前已出台了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备改审”、“营改非”、培训材料管理、培训人员管理、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课后服务、建立监测机制、培训机构登记等11个文件。

  在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培训机构和个人“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参与课后服务导致学校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的问题,亟需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在督促各地落实好已经出台的配套文件基础上,加快预收费监管、加强培训机构党建等其他配套政策法规的制订进度。

  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

  完善“营改非”流程,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的公示期限、资产确权等政策。

  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

  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

  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继续跟踪各地进展,压实地方责任,适时开展“双减”大督查,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省份加强针对性指导帮扶,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地方和人员严肃问责。

  96.3%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

  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

  96.3%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

  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

  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99.6%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给家长布置作业

  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9月22日,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其中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64.3%的义务教育学校绝大部分(即85%以上)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监测平台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无记名通过网络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共收到5737.7万份家长问卷,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98.03%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在已填报信息的13.4万所小学中,有98.03%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委会分学科、分领域加强调研指导。

  各地各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强化教研、精心备课,补齐教学短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普遍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监测平台数据显示,98.6%的学校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

  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作用,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各年级、各学科全覆盖的优质课程资源。9月1日至22日,云平台浏览次数达到7.02亿,访问人次3.06亿。

  九成以上家长对新学期减负提质成效满意

  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显示,97.5%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的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六成以上家长表示非常满意。

  各地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一起来看:

  北京:鼓励学科类培训机构先培训后付费

  教育部通气会上,北京市教委介绍,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并对现有线下线上机构实施重新审核登记,解决培训机构过多过滥问题。

  在资金监管方面,北京市全面加强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实施第三方银行存管和全额保证金监管模式,保证资金安全,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当前,全市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收费已经全部纳入资金监管,资金监管总额达到9.68亿元。

  对于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正在推进资金监管,将预收费资金监管作为线上机构重新审批准入的前置条件,坚持“无资金监管、不得重新审批”。

  北京市同期出台《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3个月或60课时培训收费上限,并进一步规范提前收费时间,要求机构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1 个月收取费用,并明确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使用“培训贷”。

  北京市“双减”措施提出,鼓励实施先培训后付费的收费模式。

  此外,北京建立市教委每周三下校听课调研机制,全委处室全体机关干部下校实地调研。全面开展对各区党委和政府履行“双减”职责情况专项督政检查。

  上海:探索“银行定期划扣”机制

  上海市教委介绍,上海从“支付行为”的源头出发,积极探索“银行定期划扣”等新型资金监管机制。消费者预付的培训资金由开设在商业银行的专用账户收取,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管理要求,基于与消费者、培训机构预先达成的约定,定期分批划扣资金至培训机构账户;消费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随时要求银行申请停止划扣培训资金,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在探索银行定期划扣机制的过程中,上海借助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等各方力量,积极推广商业银行和培训机构“双承诺”机制,并通过“家长告知书”等形式鼓励家长优先选择已实施“银行定期划扣”等有效保障预付资金安全机制的培训机构。

  目前,全市已有12家商业银行参与银行定期划扣机制的试行推广工作。

  在形成相关工作经验后,上海市将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培训资金安全保障机制,更大范围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天津:采取实地调查、“蓝军”暗访等方式加强重点督查

  天津市教委介绍,”双减“文件印发后,天津市立即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摸排。

  天津市在秋季新学期开学前后,分阶段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督查整顿,围绕合同签订、收费退费、资金账户、广告宣传等问题加强严查严管;聚焦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课后服务、风险防控、广告治理、治理违规培训行为5项阶段性重点任务,采取实地调查、“蓝军”暗访、点调抽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重点督查。

  此外,天津市教委、市金融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银保监局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将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对个别拒不签署银行托管协议的,已责令停止招生、暂停办学并纳入了“黑名单”。

  下一步,天津市将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力度。重点对占用周六、日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线下学科类培训结束时间晚于20:30、使用境外课程和境外教材、不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合同、逃避预收费资金监管等违规行为下狠手、出重拳,予以迎头痛击。

  坚持严格监管,畅通线上线下多种举报渠道,以投诉问题多的校外培训机构为重点,开展覆盖全市16区的督查,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立即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屡教不改的机构,要严格依法依规处理,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对触犯法律的,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直至对相关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浙江金华:"双减"以来,已注销和停止办学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达236家

  金华市是浙江省“双减”工作试点地市。“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已注销和停止办学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达236家。

  据介绍,金华市多部门联动规范培训机构行为。严格实行分类管理。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由教育、民政、市场监管三部门联合制定“营转非”方案,为转登工作开设便捷通道;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实施分类管理。严格学科类别鉴定。成立市级学科鉴定工作委员会,分别组建市县学科鉴定专家组,负责学科鉴定工作。严格限定培训时间。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严格日常运营监管。职能部门联动检查,综合执法联动衔接,社会力量联动参与。

  此外,研发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金信培”。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教育部门一站式监管、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学生家长一站式消费。截至目前,平台已注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124家,报备教师10545名,上架培训课程1464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